武都区特产-武都花椒
武都花椒,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武都区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中国花椒最佳适生区之一,花椒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武都栽植花椒历史悠久,适生范围广,全区36个乡镇中有34个乡镇适宜发展花椒。盛产的“大红袍”花椒以其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麻味醇厚、药效成份多、精油含量高等优良品质著称。
2012年03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武都素有“千年椒乡”的美誉,花椒栽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生产的大红袍花椒具有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气浓郁、麻味醇厚的特点。
历史渊源
武都区自古就是优质花椒的故乡,素有“千年椒乡”之美誉。又以花椒品质优异,民间冠以“大红袍”之称。
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
唐代,武都花椒还被列为贡品。
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都以“花椒锁地边”的模式开始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武都区将花椒产业列入农村主导产业,政府在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建立了激励机制。
20世纪90年代中期,武都区提出了“全民动员,大干三年,覆盖全县,争创全国花椒第一县”的战略目标,花椒产业从地埂栽植向规模发展迈进。
1995年,武都区花椒面积仅为25万亩,花椒产量仅为67.5万千克,产值为1350万元,人均花椒收入30元。
为了打破瓶颈,实现突破,武都提出了“全民动员,大干三年,覆盖全县,争创全国花椒第一县”的战略目标,拉开了花椒种植规模化发展的序幕。2000年以后,武都区把花椒产业开发与灾后重建、扶贫开发、长防长治、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相结合,连片规模建园,整村整乡覆盖。在农业项目安排和资金投放上向花椒产业倾斜,重点扶持私有林业大户,带动千家万户发展。
2013年,武都花椒通过甘肃省质检局颁布的甘肃省地方标准。
生产情况
2009年,武都区花椒种植面积近百万亩,保存株树6672万株,建成万亩花椒林带6处,千亩花椒基地68个,基本达到宜椒耕地及荒山花椒种植的全覆盖。花椒产量达到1700万千克,中国十分之一的花椒出自武都,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花椒种植县(区)第一。全区花椒产值达到3.84亿元,宜椒区农民人均从花椒产业中取得收入达到893元,占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达到41.2%,是全国花椒产区依靠花椒增收最多、占比最高的县(区)之一。
2011年,武都区花椒总面积达100万亩,花椒总产量达2500万千克,销售收入达13亿元。
2012年,武都区花椒栽植面积达100万亩,占中国的17%,产量达2500万千克,占全国的25%。全区农民人均花椒纯收入1648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7%。
2013年,武都花椒受灾害影响,减产约四成,总产量1500万千克。
2016年,武都花椒面积100万亩,保存株数达6000多万株,产量达2000万千克,产值24亿元。建成万亩花椒基地8处,千亩花椒示范基地108个,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花椒第一县”。
2017年,武都区累计发展花椒种植面积100万亩,花椒产量达4400万斤,产值33亿元。
2018年,武都区花椒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连续保持了花椒主产县(区)中产量、产值、品质和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四个全国第一”。武都通过发展花椒产业脱贫2.2万户8.6万人。武都区花椒电商有效运营网店有1450家,累计销售总额达15亿元。成立花椒专业合作社294家,发展花椒营销企业、协会660家,带动贫困人口2万多人。电商扶贫人均增收820元。
产品荣誉
1993年,武都花椒获外贸部优质产品奖。
1994年,武都花椒在全国首届林业名特优新品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
2000年,武都区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
2006年,武都花椒在第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博览会上获得“后稷奖”。
2011年,武都花椒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证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2年03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5年,武都花椒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同时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同年9月,“花椒综合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项目”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评为“创新奖”。
2016年,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审定,武都花椒品牌强度为727,品牌价值为43.27亿元。
2020年2月26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武都花椒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专用标志使用
武都花椒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武都花椒的法定检测机构由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