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县特产-宕昌大黄
宕昌大黄,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宕昌大黄”属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主根及根茎肥大,具侧根,鲜品外皮多具绳捆状横向皱纹,横切面淡黄色;加工成成品后呈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多具粗皱纹,质坚实,气味清香,味苦而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无异味。具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等功效。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宕昌大黄”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
“宕昌大黄”属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主根及根茎肥大,具侧根,鲜品外皮多具绳捆状横向皱纹,横切面淡黄色;加工成成品后呈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多具粗皱纹,质坚实,横切成段状或纵切成片状,表面黄棕色,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切面有明显的环纹及放射状纹理;髓部有环列的星点或散在的颗粒,气味清香,味苦而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无异味。品质佳,商品性好。具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等功效。
历史渊源
宕昌历史悠久,早在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就有宕昌国,羌族人长期经营养殖业种植业。在这悠久的历史当中,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尤其是大黄的生产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宕昌县竹院一带大黄种植始于东汉时期,唐朝天宝十二年(753年),宕州(今宕昌)大黄被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捎去,与日本大黄杂交,育成日本纹州大黄。《唐本草》“大黄,幽,并以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皆佳,陶称不及陇西,误矣”。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随着人们对宕昌大黄的优良品质有了较高的认识,宕昌大黄销量大增,涌现出许多本地和外地商人,进行收购、加工,出现了“协同源”、“照兴茂”、“义和昌”等有名商号。
改革开放后,大黄被列为甘肃四大药材之一,1984年,经经贸部批准,宕昌大黄以“双鹿牌”商标远销东南亚各国,年出口20~30万公斤,创外汇38万美元。
1992年,国家工商总局审批注册商标为《哈达铺》牌大黄。
生产情况
2013年大黄种植面积4260公顷,年产量为3.8万吨。
产品荣誉
2007年,宕昌大黄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2012年,宕昌大黄获第十九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宕昌大黄”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标志:符合宕昌大黄外在感官特征、内在品质指标及安全要求允许使用“宕昌大黄”地理标志。包装箱上应标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和宕昌大黄复合标注型标志。具体标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包装箱上应标明产品名称、数量、产地、包装日期、保存期、生产单位、储运注意事项等内容。字迹应清晰、完整、勿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