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白沙县特产-塑像

   日期:2024-04-24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103    评论:0    
核心提示:白沙县特产-塑像塑像是指用石膏或泥土等塑成的人物形象。这里主要是指庙、观和祠里的神、佛、贤人塑像等。历史溯源东汉明帝时期
QQ浏览器截图20240424093143
白沙县特产-塑像
塑像是指用石膏或泥土等塑成的人物形象。这里主要是指庙、观和祠里的神、佛、贤人塑像等。
历史溯源
 
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经过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加之统治阶级的提倡,石窟艺术、壁画和寺庙文化得到飞速发展。
到清末,几乎庄庄有庙,村村建寺。形成了有村就有庙(观、祠),有庙就有(佛)像。倴城的寿胜寺、长凝的延庆寺、滦州的二圣祠、迁安的景忠山就驰名冀东。庙里的佛像质地不同、大小各异,有铜、木、玉石等,但更多的是泥塑像。因为泥塑佛像成本低,可时塑时新。塑像师大多是农村的能工巧匠,他们是集木工、泥瓦工、绘画等三位一体的“工程师”,每当哪村有新建庙宇,都要请他们帮忙。
塑像的步骤
 
(一)设计
制作泥像前,首先要画好草图,即根据殿堂的大小、高矮,确定佛像的高度。这主要是统筹安排整体布局,力争做到既突出主佛像的中心地位,又要兼顾周围的辅像,做到主次分明,排列有序。草图要标出泥像各部位的尺寸,以便在施工中按图索骥。
(二)澄浆泥
澄浆泥的做法与烧制瓦盆的淋泥做法大体相似。把从地下四五尺处(特定区域)挖出的胶泥,放在高出地面近1米的水池子里搅碎过淋,泥浆流到下面的另一个池子。过淋的目的是使泥土达到纯洁,除去杂质,之后把淋好的泥料放在苇席上晾晒,晾到大约含40%的水分时便可使用。把棉花用剪刀铰成2寸长短的小段儿,取部分浆泥,边掺入碎棉边用木锤不停的敲击,即把泥浆完全砸透砸熟。直到棉花和浆泥完全合二为一,柔和均匀地团在一起为止。掺入棉花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泥浆干后裂缝儿。
(三)扎架子
根据草图中佛像的高度和宽度,用木条钉成底座和骨架。底座所起的作用是稳固泥像,坐像骨架一般都搭成倒三角形,立像骨架一般都搭成“木”字形。骨架搭好后,接着便是在骨架上根据体型的结构在外围缠绑干稻草(或谷草),绑完后,大体成型。在绑扎过程中,要做到佛像的四肢、头部与整体结构比例适当。特别是单头骨架(如十字形,横梁短),绑草要尽量少些,因为头部不但需要精工细作,而且头部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身体的各个部位。另外,还能避免头部出现过多的裂缝以引起变形。
(四)上泥
把捶击好的浆泥往架子上挂,这是最见功夫的一道程序。佛像的体态、容貌、神韵全在此举。好的塑像师能把佛像塑得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五)修整
佛像阴干后,难免出现裂缝,修复是必需的一道工序。可用少量的桃胶加水调稠石膏粉,堵塞裂纹。在半干时,用小刀把填塞的石膏粉修复平整,待完全干后,用加细砂纸打磨好。
(六)上色
佛像的脸部、手部等比较明显的部位,上色比较讲究。用鸡蛋清调匀国画色即可使用。其他部位,可用国画色直接绘画就可以了。因为国画色大多是纯天然矿物、植物类原料制成,不易褪色,可长久保持本色。
(七)施金
施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泥金,即把金粉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调和在油漆里,涂饰佛像的外表。另一种方法是洒金,即在泥胎塑好后不上色,外表抹浇上桐油,然后均匀地喷上金或铜粉(原直接用金粉,后用铜粉代替),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再造金身。
另外,冀东还存在一种夹纻像(又叫脱沙像)。首先用泥土塑出佛像大致轮廓,在重要部位衔入木条,防止凹陷。蒙上纻麻布,层层涂漆,等漆干燥凝固后,从泥胎背后预留的洞口处,将泥土捣碎掏出,之后对像彩绘、装饰。与上面的塑像相比,具有体轻、不剥落、防蛀等优点。解放前,倴城西门外关帝庙里就摆放一尊夹纻像,每逢人们求雨时便抬出来。夹纻像的历史很悠久,在晋代高僧法显所著的《佛国记》里,于阗国(新疆和阗)就有夹纻像的记载。
捏泥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冀东农村的孩子们,一听见“嘡——嘡——嘡!”的敲堂锣子声,小伙伴们都心领神会,知道这是换泥人的来了,都赶忙跑出来看热闹。看着铁笼子里摆放的泥人、泥鸡、泥狗、小老虎以及皮猴、玻璃球,都手心发痒。鬼点子多的小伙伴则找几只旧鞋,或从墙旮旯里翻弄出一些棉花套子、肉骨头等破烂儿,背着家长到街上换取自己喜爱的玩具。然后,拿在手里,用手一挤,用嘴一吹,汪汪叫、嗡嗡响,很是神气,那高兴劲儿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冀东泥塑的历史非常悠久,众多汉墓出土的大量陶鸡、陶狗、陶猪、陶楼、陶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东西不仅说明了当时东汉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亦说明我们的祖先那时亦开始了泥塑制作。
到清代中叶,冀东的泥塑工艺得到很大发展。玉田泥塑一枝独秀,出现了一批蜚声中外的泥塑艺术家。
光绪年间,玉田县代家屯的刘凯因家境贫寒,靠种田难于维持生计,便选择了塑造泥人玩具以养家糊口。其艺术手法具有传统泥塑艺术的淳朴、洗炼的特点,又承袭了秦汉古风。其子刘俊辉从小受其父的艺术熏陶,并对泥塑进行了大胆创新,从而带动了西高丘等邻村泥塑艺术的发展,使该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泥塑不仅用料考究、工序严谨,而要精工细作、形神俱备。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增加到八道工艺,300多个花色品种,成为乡土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20世纪30年代,玉田泥塑的生产销售进入鼎盛时期,代家屯、西高丘等村家家户户都动手制作泥人。泥人玩具的批量生产,逐渐向古镇鸦鸿桥集市集中,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泥人一条街”,摊点长达数百米。北京、天津、东三省等各地客商络绎不绝,争相到此购买。形成“夜里刀削笛一盆,白天笔染泥人镇。泥人争相去上市,回来扛米进家门。闭目扯着嗓子喊,有破烂儿的换泥人”的繁荣景象。
50年代,刘广田和吴玉成等人经过继承改革,泥人品种越来越多,泥人从旧时的寻常百姓家,进入京城大店,甚至漂洋过海,得到外国人的青睐。他们制造的小型泥人多供儿童玩赏,大型泥人多为互赠礼品,表达了富裕起来的人们对幸福和吉祥的追求。
“文化大革命”期间,泥人被视为“四旧”、“牛鬼蛇神”,横遭破坏。直到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后,各级文化部门发掘民间文化遗产,玉田泥人才得以重见天日。
捏泥人步骤
 
泥人分似“圆雕”和“浮雕”两种造型,禽兽类如大公鸡、青蛙、小老虎、小鸟等都属“圆雕”(如上图)。其特点是古朴而具天趣,上色又较真实。人物类多为戏曲人物,属于“浮雕”。背面基本上是平面,只涂一层大白粉,不加任何修饰和描绘,突出了古朴之感。
泥塑在制作工艺上,需要八道工序。
(一)和泥
把干净黑粘土的晾干、碾碎,用干后的细土面儿加水和泥,反复揣揉,直到均匀柔和,用起来得心应手,此道工序最为关键。
(二)塑胎
即套制泥模的母体。艺人们为了批量生产,并根据市场需要,根据生活和戏曲中的人物、或想象中的吉祥题材进行捏塑泥胎,以备套制泥范。
(三)制范
也叫扣模,首先在干透的泥胎上包一层一公分厚的粘泥。然后沿着泥巴套层,动物从脊背中心线,人从侧面儿中线切成两瓣泥胎壳;待干后将其放入灶膛中软火烧成陶范(如图)。
一般用石膏扣模(范)。
(四)装笛
也叫压泥坯。一付泥范分两部分。在两瓣泥范壳内分别用手摁一层粘泥,顺势在范内的背面、底部或侧面的粘土上捅出直径1公分左右的埙孔。一般动物在嘴中镶苇笛,空在下面;人物孔在后背,笛在下;鸡是孔在胸部,笛在下;小老虎孔在嘴部,笛在胸内等等,不一而足。接着把捏好粘泥的两瓣泥范合在一起,对压成型。揭开泥范即可脱出泥人坯子。
陶范步骤
 
(五)修晾
将泥坯多余的泥边儿修掉,放在阴凉处晾干,严禁暴晒,以防裂缝。
(六)打底
俗称打底子,晾干后,一般用天然的白垩(俗称土子),其特点白泽细腻,加水后即可使用。在泥人外表刷一层粉,有的还在下部留一块本色,以增加淳朴气息。
(七)敷彩
颜料的泡制工序保持了传统的调配方法。除墨色外,桃红、槐黄、艳绿,一般使用食品色。使用时,分为调胶和不调胶两种颜色。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调胶使用。颜色调胶的方法主要是在颜色里加热水放明胶或桃胶熬制而成。泥塑着色以红、黄、绿为基调,根据不同造型用简练的写意手法先描黑,然后随类敷彩。巧妙地运用有胶颜色和无胶颜色,使其色彩融和碰接,没有颜色过渡,增加层次感,达到色彩鲜明美丽、五彩斑斓的艺术效果。
玉田泥塑取材广泛,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取材于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麻姑献寿》《哪吒闹海》、《麒麟送子》等;二是取材于戏剧人物,如《杨家将》、《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三是取材于飞禽走兽,如雄鸡报晓、狮子狗、小老虎等;四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小孩子骑自行车》、《骑毛驴回娘家》、《儿童骑摩托》等。泥塑的创作风格独特,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泥塑的神韵,荡漾着童趣野味,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1981年,玉田泥塑参加了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河北民间美术展览会。同年11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寸松先生专程到玉田考察,撰文专门介绍玉田泥塑,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了30多件泥塑作品。
1982年,玉田泥塑作为中日友好邦交的使者赴日参加展览;1993年玉田县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玉田泥塑公布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国务院公布玉田泥塑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颁发证书。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