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特产-淮安黑猪
淮安黑猪,江苏省淮安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淮安黑猪为淮猪、新淮猪、苏淮猪的总称,主要为苏淮猪。淮安黑猪养殖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其被毛黑色,头稍长,嘴平直微凹,耳中等大,向前下方倾垂。背腰平直,腹稍大但不下垂,四肢健壮,肉质好,风味佳。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淮安黑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外在感官
淮安黑猪地域特色明显;四肢健壮,体型紧凑,骨骼和肌肉发育良好;全身被毛黑色;母猪乳房发育良好,有效乳头在7对以上;初产母猪产仔10头以上,经产母猪产仔13头以上,活仔数12头。与国内其它黑猪相比,头稍长,背腰平直,腹稍大但不下垂。
内在品质
淮安黑猪肌纤维细而致密,含水量较少,肌内脂肪丰富,呈大理石状。猪肉氨基酸含量较高,尤其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超过普通猪肉50%以上,并且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比例适宜,人体吸收最完全,营养价值高。另外,猪肉中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含量也较高,肉质鲜美。
药用价值
猪肉性平味甘,有润肠胃、生津液、补肾气、解热毒的功效,主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肾虚体弱、产后血虚、燥咳、便秘、补虚、滋阴、润燥、滋肝阴、润肌肤、利小便和止消渴。猪肉煮汤饮下可急补由于津液不足引起的烦燥、干咳、便秘和难产。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猪肉可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历史渊源
江苏省淮安市系黄河夺淮冲击平原,淮河流域土质沙碱化而瘠薄,劳动人民需以养猪积肥改良土壤,提高粮食产量,养猪多采用放牧和舍饲相结合的方式。淮安黑猪就是在这样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先后经历了淮猪、新淮猪和苏淮猪系列品种选育和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全身被毛黑色、嘴筒长直(适于掘食,行动灵活)、耐粗饲、肉味醇厚、适应性强等特点。
淮猪是原产淮北平原的古老地方品种,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而传统意义上的淮安黑猪,起源于黄淮海黑猪,后历经淮猪、山猪、灶猪、新淮猪的培育演变,最终形成含有新淮猪血统的分布于淮安市全境的黑猪品种。
建国后,深受周恩来总理喜爱的“红烧狮子头”就是以淮安黑猪肉为主要原料,入选开国第一宴闻名。 [4]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对于肉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中国本土猪养殖周期长,饲料转化率低,经济效益较低。
20世纪90年代,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中国开始大力引入国外猪种。这些洋猪的共同优点是:瘦肉率高,成长周期短,体型健壮。这对地方猪种带来巨大冲击。伴随着洋猪以及杂交后代的繁衍,各地方的土猪种渐渐被养殖户淘汰,淮安黑猪一度面临灭绝的危险。
20世纪90年代,淮安市开始培育新淮猪,其“母亲”是淮猪,“父亲”是大约克夏猪,采用简单育成杂交选育而成。淮安市农委会同淮阴种猪场,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在新淮猪基础上进一步导入瘦肉型大约克血统,运用“广选、快稳”改良群体继代选育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经过13年的持续选育,培育出的新品种——苏淮猪。
2010年开始,淮安市启动了淮安黑猪的产业开发,走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营的路子,取得一定成效。
2012年,农业部公布的主导品种16个主导品种,苏淮猪榜上有名,同时苏淮猪也是江苏省被列入的唯一畜禽品种。
生产情况
2010年,淮安黑猪有种公猪16头、8个血统,核心群原种母猪80头、生产群母猪150头。苏淮猪种公猪120头、16个血统,核心群原种母猪580头。
2014年,先后建起了10多个养殖100头以上的苏淮母猪扩繁场和1个苏淮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苏淮种猪基础群已达到1800多头。
产品荣誉
淮安黑猪开发和推广项目先后获得江苏省开发苏北优秀科技项目一等奖、2012年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2013年淮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4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淮安黑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凡在本规范规定的地域内养殖的淮安黑猪及其屠宰加工产品均可申请使用本地理标志,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标注“淮安黑猪”及其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组合图案,标注时可采用耳标、标牌、印刷等方法,但均应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设计使用手册》的规定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