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邗江区特产-扬州八刻

   日期:2024-05-17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162    评论:0    
核心提示:邗江区特产-扬州八刻扬州八刻是江苏扬州久负盛名的民间雕刻工艺的总称。早在宋代,扬州的雕版印刷已很精致,竹刻亦已流行。扬州
QQ浏览器截图20240517084551
邗江区特产-扬州八刻
扬州八刻是江苏扬州久负盛名的民间雕刻工艺的总称。早在宋代,扬州的雕版印刷已很精致,竹刻亦已流行。扬州八刻通常是指木刻、竹刻、石刻、砖刻、瓷刻、牙刻和刻纸、刻漆等八种工艺。
历史及现状
 
扬州八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扬州的雕版印刷已很精致,竹刻亦已流行。明代,扬州的雕刻艺术已经较为发达,小品雕刻颇为盛行。民间艺人巧妙地利用竹、木、牙、核、骨等材料的纹理、色泽等不同质地,运用刀、弓、铲、凿等工具,雕刻成精致而富于天然情趣的工艺品,或用以陈设观赏,或佩带以点缀生活。清代,扬州八刻继承传统,不论在制作技术或艺术创造上均有发展,精微雕刻尤其突出。作品大都出自民间无名技师之手,其中牙、竹、瓷刻也有不少文人雅士为之。金石巨匠吴让之的竹、牙刻堪称一绝,作品精美绝伦,为稀世之珍。画家潘西凤则精于皮雕,声名极盛。郑板桥有诗赞许道:“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缝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五万倦待何如。”近代扬州牙、竹刻名家有黄汉侯 、吴南愚、周无方、何其愚、吴纫之等十数人。吴南愚在一粒米大的象牙上刻百余字。1927年他刻的《红楼十二金钗》等两件浅刻作品,参加巴拿马赛会,并且获奖。黄汉侯开创扬州浅刻缩临技艺,在每方寸牙板上,能刻4000余字,所临作品,犹如原作,神韵极佳。扬州市已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扬州八刻等民族民间文化,进行重点保护,使扬州八刻这一民间工艺得到了较好地保留和发展。 而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扬州八刻研究会,更是致力于开展理论研讨、技艺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扬州八刻再现生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艺术特点
 
扬州八刻技艺以刀具为主要工具,刀具的使用成为扬州八刻的主要特征。扬州八刻技艺中的刀具是各种各样的,也是逐渐形成特色的。
扬州八刻的基本技法大体有五种,即浅刻、深刻、浮雕、镂空和微刻等。
扬州八刻之中,尤以牙刻、竹刻闻名遐迩。牙刻、竹刻有深刻和浅刻之分。扬州民间艺人以微刻、浅刻见长。
浅刻主要用于竹刻、牙刻、瓷刻、骨刻、发刻和金属刻等;浅刻的特点是技艺精细,虽在牙、竹上作书绘画,仿如用纸、绢一般,横竖撇捺, 擦烘染,刀过如笔,纯熟流畅,一刻而就。
深刻主要用于砖刻、木刻和漆刻等;
浮雕主要用于木刻、砖刻、石刻和漆刻等;
镂空主要用于木刻、砖空、石刻、瓜刻和纸刻等;
微刻则用于牙刻、核刻和发刻等。微刻则字如蚊足,画似指甲,小中见大,神韵自然。
主要雕刻介绍
 
典雅精细的竹刻
扬州的竹刻有两种:一种是在竹筠上刮刻作画,如山水、人物和花鸟等;一种是在竹筠上刻字,字体小而微,讲求字体的神似,而扬州尤以刻字擅长。扬州的竹刻刻字源于咸同年间的仪征人吴熙载(1799年-1870年)。他把金石、书法和绘画等多种艺术技巧熔铸于刻竹之中,遂使竹刻的刻字艺术成了专门的技艺。虽字如芥子,但置于放大镜下观看,点画规范、典雅精细。
精美圆润的牙刻
牙刻,主要是指在象牙上的雕刻。或刻画或刻字,作品体积不大,多以精细圆润见长,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吴让之的牙刻从金石艺术演化而来,他用自创的四角锥刀在象牙上刻字,用圆口刀和“鲫鱼背”刀刻画,莫不得心应手,运转自如。吴让之弟子耿西池、金爵山和赵竹宾亦如此。其后扬州代有传人,入晚清时,刻字愈见精细,出现了泰州人王直,能在方寸以内的象牙上刻字达两千。此后最著名者,当推江都塘头人于啸轩(1853年-1957年)和黄汉侯(1902年-1976年)。
简洁凝练的木刻
扬州木刻早在汉代已见其端,此后各自发展成为独立的工艺,其中有木板雕刻,内里既包括雕版印刷,又包括木刻版画。立体木雕,主要是指紫檀、红木家具及各种木刻小件以及名胜、豪宅的窗棂隔扇、屏风上的图案和装饰,此外还有注重天然之趣的根雕和精细入微的核雕等。这些各自独立发展的木刻品种,自清代一齐蔚为大观,成为扬州历史上木刻最辉煌夺目的时期。
恢宏质朴的砖刻
漫步扬州的老街深巷,无论园林、会馆、寺庙、祠堂、官衙乃至豪宅民居,都会见到砖刻的踪迹,或汇集于门楼,或展示于山墙,或高踞于檐脊,或悬挂于影壁,展示着它们独特的个性与艺术张力。扬州砖刻有别于北京砖雕的华丽繁复,也不同于广州砖雕的镂雕细密和苏州砖雕的柔婉细腻,它吸收了徽州砖雕的某些优点而又自具特色,表现为精巧而不纤弱,浑厚与洗练、柔婉与健劲兼而有之。大至丈余的山墙花、台基座,小至小不盈尺的挂牙、雀替,无不与建筑浑然一体,显得雍容大度,起到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作用。工艺多以高浮雕为主,参以缕雕和线刻,且以高浮雕见长,雕刻简洁工整,质朴刚健。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