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阳新布贴

   日期:2020-02-27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226    评论:0    
核心提示:阳新布贴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阳新县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当地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
2020-2-27 13-32-44
阳新布贴
阳新布贴是湖北省阳新县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当地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的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它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装饰》等多家报刊竟相载文刊图,称阳新布贴具有“使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历史发展
阳新布贴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起源于阳新的传统工艺美术。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是“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
长期以来,阳新布贴深藏于中国民间,直到1985年才被发现。一经问世,阳新布贴即以她独有的艺术魅力令世人刮目相看。
1986年首次亮相“湖北民间美术展览”。
1987年问鼎北京“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媒体对布贴进行了高度评价。
1988年《中国文学》英文版首次将阳新布贴的专题文章和一组彩照向海外传播。
1989年起,阳新布贴多次飘洋过海,出展前苏联、塞浦路斯、利比亚等国家。
“阳新布贴的起源和沿革至今还无任何文字可考,” 阳新县美术馆馆长尹关山说。阳新建县在公元前201年,尹于1985年调查了一个当时健在的80多岁的老太婆时,按老人的说法,尹就此推断,阳新布贴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
阳新布贴首当其冲的便是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执着,古朴,野逸。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造型稚拙,构成浪漫,尤其是她那黑漆点金似的色彩效果和不合常理、不计时空、天上人间,山珍水族皆可溶为一体的构图组合,深得专家们的赞叹。加上它那丰富的实用体系和辅以细密的针刺线纹样等多元化处理,完备地奠定了他在民间工艺美术领域内的高品位档次。尹对阳新布贴的评价是这样认为的。
阳新布贴的品种繁多,涉及家庭日用品,妇女婚嫁饰品,儿童穿着,庙堂蒲团、吊幡等近30多个系列,其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及传统的吉祥图象。
2012年11月23日,首届湖北·阳新布贴会展暨阳新县广场舞大赛,在阳新古商城富川大舞台正式拉开帷幕。来自省市县的有关非遗保护的专家学者,就阳新布贴的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等展开探讨。
图案取材
阳新布贴图案取材于传统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和乡间景物,如观音坐莲、凤戏牡丹、福寿八宝、金鸡鲤鱼、桃榴茶兰等。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造型,尽随作者的巧手拼贴而成。
阳新布贴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辅以刺绣制作而成,具有浅浮雕效果的传统民间实用工艺品。阳新布贴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传统,且具明显的地方生活气息。
2、色彩浓烈,显现黑漆点金般的色彩特征。
3、造型稚拙,体现原始野逸的质朴状态。
4、构成浪漫,不拘时空不拘常理,组合极度自由。
5、做工精致,辅助刺绣异常细密,且纹样众多。
6、体系丰富,实用物具达五系列三十余个品种。 
图案意义
象征造型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惯用的造型手法,阳新布贴也不例外,如用一凤(凤呈祥)、一鱼(鱼献宝)、一梅(梅呈五福)等。那么,利用汉语谐音寓意,则在阳新布贴中多有精到体现,一个卍字图案(“卍”即“万”)、一个烟袋(“袋”谐“代”)和一个铜钱装饰成的茶壶(意在不愁吃喝)连在一起,即意在“万代富贵”。在构成上,这些元素不一定都按序排列,如“福寿双全”,寿字居中,福(幅鼠)和全 (双钱)位于两边,这种当中一字,左右各一物的布局显得十分均衡对称,其组合构成上所显示出的匠心真是协调之致,完美之致。
传承价值
阳新布贴充分凝聚着阳新地区劳动妇女自成体系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也体现了阳新人民的勤俭美德。在阳新,大凡农村女孩十二、三岁便开始在母亲或祖母的传导下,用五彩的边角布料进行拼贴。到了出嫁时,便循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将做嫁衣时所剩下的各色布角,装进一个别致的“布角包”里带到婆家,待到怀孕(俗称“有喜”)以后便开始做起各式好看的布贴物,不用花多少钱,就能让自己的小宝宝得到既实用又漂亮的衣物和贴画玩具。同时,在亲戚朋友家有小孩做满月、生日喜庆之时也可作为贺礼相送。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