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苎麻
阳新是兴世间名的“苎麻之乡”,阳新苎麻始种于宋朝,是享誉海内外的“内山麻”故乡,纤维支数在1800支以上,现年种植面积4331公顷,年产5517吨。阳新苎麻在千年之前已名扬全国,20世纪前期更斐声世界。
简介
阳新苎麻的产量,在全国产麻县中为最。据1936年统计,湖北省的苎麻总产为32万担,阳新一县产10万余担,占全省总产的1/3,占全总产的1/10强。
阳新苎麻质量特佳。其纤维细长柔软,色泽纯白光亮,单纤维支数居全国十大优良品种之首。单纤维长达60毫米,支数高达到2472支。主要优良品种“细绿叶”,适应性广,抗灾力强,杆高茎粗,生长整齐,出麻率高。尤其在洋港、龙港等富河以南地区,同一品种的苎麻其品质较其他地方更佳,纤维斑疵少,光泽鲜艳,支数一般要高出100至200支,纤维率在75%至80%之间,当地民众称“内山麻”,亦叫“洋港麻”。
典故
麻是一种多年生的宿根植物,品类繁多,质量最佳者为苎麻,号称“自然纤维之王”。苎麻每年按季节分三次收获: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当时还没有棉花和棉布出现的时候,中国便有麻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诗经.陈风》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可见那时便有了麻的生产。《荀子.劝学》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意思是蓬草本来纤细柔弱,随风两边倒,扶而不直,因为生长在大麻田里,麻秆笔直挺立,于是不用扶持,蓬草自然也挺直了。史料记载,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麻布商人。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混身着苎麻!”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普遍穿着用麻编织的衣服。
古人说:“兴国苎麻甲天下”。兴国州就是现在的阳新,素称“苎麻之乡”的阳新,以洋港内山麻而享誉海内外,种植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唐、宋时期。对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适应性强,苎麻质地柔韧纯正,纤维绵长,斑疵少,色泽米白,光泽鲜艳,发蔸快,生长整齐,出麻率高。苎麻素为阳新大宗出口商品。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仅县城就有大麻行6家,其中最大的是田毓森创办的兴国大昌麻行。 [1]
阳新各地的苎麻,每年通过万里长江,源源不断地运抵我国第一大商埠上海。因阳新苎麻质地优势,几乎垄断了申新等纱厂的全部苎麻进货市场。一时间“无阳不开称”之说,传遍了上海所有的码头。在德国,不惜重金从中国进口“内山麻”。日本更直接在洋港开设麻行,就地收购,再转运回国。洋港原来不叫洋港,因为洋人来这里收麻,久而久之,这里就叫洋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