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
广绣是粤绣之一,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东莞、宝安、香山、台山等地的刺绣,也就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等。广绣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 [1]
广绣品种齐全,按刺绣材料分,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类。 [2] 广绣,也作为一种著名的造型艺术,还与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2006年5月20日,广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源流
广绣起源于唐朝,由中原移民把刺绣带入岭南,唐代广东刺绣的工艺水平已非同一般 [5-6] 。据唐人苏颚在《杜阳杂编》所载:“唐永贞元年,广东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以上《杜阳杂编》记载的正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广东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足见其技之精。
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靡了英国皇家及上流社会。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广州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民间刺绣也逐渐发展起来,欣赏品的工艺日臻成熟,独立欣赏品与日用绣品分开,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立艺术——刺绣画。到了明代,刺绣业更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的手工业行业。
明朝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受到国王的重赏。广州绣品从此开始成为出口的主要手工艺品,扬名海外。当时,广州刺绣艺人不仅使用绒线绣,而且创造性地使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勒线,用金线、银线刺绣。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位曾在广州逗留了几个星期的葡萄牙传教士克罗兹,回国后在其所著的“回忆录”中写道:“广州很多手工业工人都为出口贸易而工作。出口的产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后来,广绣开辟了对外贸易活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按广绣作坊形式组织英王室绣庄,工人也是学广绣招收“男工”,王室 绣庄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倡导让广绣艺术传播英伦三岛,并动员国人种桑养蚕,当时广绣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 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广绣。
清代时,广州的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高档绣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高档绣品则已有条幅、挂屏、台屏等。
清初,英国商人拿服饰图样到广州绣坊订绣品。因图样乃西方油画风格,绣工为绣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绣线种类及改革绣法,丰富绣品的表现力,使广绣技艺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绩成线缕,以马尾缠绒为勒线等。英国商人带服饰图样到广州加工刺绣,使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透视和光线折射的原理,丰富了广绣的设计色调和表现力,绣品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上。
清代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8] ,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大幅的绣画纳税也要白银1、2两,可知价值不菲。当时的广绣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浓艳且非常光影变化。今故宫仍保存着当时广绣挂屏可证其艺术高超。
乾隆年间,广州刺绣业形成了行业——锦绣行,广州有绣坊、绣庄5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分布在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方。
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聘请岭南画家高剑父担任缤华艺术学校校长,校内设绘画、刺绣、雕刻等习艺班,高剑父之妻宋铭黄亲自在刺绣班任教。又开设缤华绣品陈列馆,陈列刺绣精品。其中一件《孔子》立像,用吐针、乱针法以最纤细的细丝线绣成,绣工精致,不见针眼,形象栩栩如生。
清末民国初时,刺绣劳动中已实行简单的协作、分工,产生了家庭作坊和工场,刺绣手工业分成了男绣工、女绣工上下两道工序:女绣工做第一道工序,也称下手工,以广绣针法绣针和铺针按图稿绣上简单的图案后,交男绣工刺绣。男绣工做第二道工序,也称上手工,专绣重要部分,如人物的头部、手部,鸟雀的嘴、爪、眼和羽毛等。
宋铭黄随高剑父到上海,另创办“上海女子刺绣院”,宋铭黄以高剑父的花鸟画作为刺绣画稿,改进刺绣针法,被誉为“改革刺绣工艺的范本”。
此时广绣业行会“锦绣行”已有会员1000多人,名师辈出,早起有百岁是福陈球,门下弟子不少成为名师:四代相传专绣贡品,能在两寸见方的贡品荷包上绣出种种花鸟,精致之极的黄洪;构图新颖、针法独特,能画还能绣的周云笙。还有许荣、许松、周德、朱苏等名师一批。
宣统三年(1911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缤华艺术学校选送的绣品获三等奖,黄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获二等奖。
1920年,在“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上,宋铭黄的刺绣作品参展,好评如潮。
1915年,余德的绣品《孔雀牡丹会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行内誉为“绣花王”1922年,余得的绣刮画《瑞狮》在英国伦敦大桥开幕赛会上获二等奖。
1923年,黄妹(汉光)的绣挂画《菊花猫蝶图》、《半浮沉金鱼》、《鸡冠花》在广东省国货展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誉为“绣花状元”。此时,黄妹用旋纹针法代替直纹针法绣老虎、独创八面旋转针法绣鸡冠花,以及陈荷影用二针企麟法绣大龙,用虚凸(粤语称虚卜)法绣龙凤,皆闻名于国内刺绣行。
1929年,莫傅精绣得列宁头像被莫斯科列宁纪念馆收藏。
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会上,广绣也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绣品参展,再一次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1926年,余德、黄妹等组织锦绣工会,有会员900余名,产品多为镜画、褂群、会景(大幅绣画),远销海外。
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刻苦钻研,使得广绣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
可惜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之后,手艺人们改行谋生,广绣一落千丈。
抗战胜利后虽稍有恢复,但元气大伤,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多方扶持下,广绣艺人才再度组织起来,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从私营绣庄向合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954年8月,全市刺绣业成功达到557户、932人(包括绣戏服、珠绣)。
余德的《牡丹松鹤》、黄妹的《百鹤图》、聂卓(余德弟子)的《鲁迅像》等。
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从此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1956年,刺绣业成功实现全行业合作化。
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设实验工厂,配备绣工26人,还吸收一批美术学院毕业生,从事绣稿设计与刺绣,挖掘整理广绣针法等技巧,出版《广州刺绣针法》一书,挖掘出7大类38种针法;从用料分有绒绣、线绣、钉绣等。该所梁纪、段吉璋均为设计画稿的知名画家。
从1950年左右,解放后开始,广州刺绣艺人已创作了不少技艺精湛,富有传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的优秀的广绣绣画,这些绣画享誉中外,如:黎沾、余德、黄妹、李笑华、文景、怡然等艺人创作出的一批国内外闻名的广绣画精品,这里面就有余德的《牡丹松鹤》;黄妹的《百鹤图》;聂卓(余德弟子)的《鲁迅像》等等;梁纪设计,苏文、朱开、许帜光等多人绣制的《紫荆孔雀》入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林章、邓伯江合作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苏联的弗罗西洛夫主席;余德与弟子黎燕开合绣的《锦鸡牡丹》在1959年广东工艺美术品评选中获一等奖,此作运用了直扭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绕绣、变体绣等7类20多种针法;而苏文等人创作的《孔雀挂屏》,梁纪设计聂卓等绣刺得《红棉八哥》,朱开灯创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陈荷影的钉金绣《花篮》,均获广东省工艺美术评比一等奖。
1965年,新滘刺绣社与其它刺绣社合作,抽出人员专门从事珠绣品生产,从来料加工逐步向出口外销发展。
岂料广绣渐上高峰之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广绣成了被扫的“封资修”之列,刺绣艺人四散,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曾经辉煌的广绣技艺几乎又成为一种绝艺。
1978年9月,新滘刺绣社转为合作工厂,1979年改名为广州珠绣品工艺厂。
1983年4月,广州珠绣品工艺厂与南华工艺厂合并,定名为广州绣品工艺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量制作广绣的艺人年事已高,纷纷退休,或是转行,这段时间,曾经辉煌的广绣工艺几乎成为一种绝艺。
幸而,2003年以来,广州绣品工艺厂抓好广绣技艺的传承工作,召集了出身刺绣世家、广绣技艺高超娴熟,有丰富的创作和刺绣经验的艺术大师回厂带徒授艺。根据市场需要,钻研、设计、开发和生产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有地方特色、有艺术创新的广绣绣画。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千年广绣焕发出蓬勃生机,绣品销向全世界各地,广绣技艺延续并发扬光大。
2010年3月,广州绣品工艺厂正式改制。
艺术特色
远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细非常,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鲜艳、富丽堂皇。
针法
广绣刺绣技法有“钉、垫、拼、缀”四种。其中一些技法难度大,要求高,钉金垫浮绣的二针龙鳞和鱼鳞立体针法被认为是刺绣工艺中难度最高的针法。
材料
丝线类
有丝绒、真丝、金线、银线、金绒混合等几大类。
例如金银绣就独具装饰性,构图饱满匀称,色彩辉煌,显得富丽华贵。
布料
以前有各色布料,皆可使用,包括棉布在内。如今因为市场需要问题,已逐渐削弱生活化,多使用真丝绸来制作广绣艺术品
分类
按其用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精神活、艺术装饰欣赏需要的,另一类是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
大致分为两大品类:一是盘金刺绣,二是丝绒刺绣。盘金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纷刺绣,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雍容华贵。丝绒刺绣开丝纤细,色彩缤纷,绣出的花鸟尤其精美。
按其色彩主要分为两类:“威彩”以较饱满的色彩为主调;“淡彩’以三间色为主调。色彩根据刺绣品种而定。例如,绣喜帐用“威彩”,绣文房用品用“淡彩”。
广州刺绣以构图匀称,色彩斑斓,极富装饰性著称。清代中叶许多外国商人慕广绣之名前来广州大量订购广绣,有的商人还带来外国国王肖像、耶稣像或一些图画照片进行来样加工订货。广绣从清代起早已闻名海外,其产品行销海外,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不少广绣佳作,作为贡品贡献给历代皇帝。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广绣的优秀作品。
亦可分为人物绣与花鸟绣等类,其中人物绣是广绣的主要产品之一,它根据画稿的不同要求,以虚实、施疏、层层叠绣、渗绣,线、面结合等不同的绣制方法达到形神兼备的中、外人士肖像。花鸟绣则善于体现“平、齐、细、密、均、光、和、顺”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构图精密、色彩秀丽分明、针法多变、主题突出等特点。
传承意义
粤绣中凝聚着历代艺人的天才与智慧,从艺术风格到创作思维都充满了岭南特色,其成长历程与岭南文化发展的轨迹紧密叠合在一起。在广绣的历史上,曾一度流传着“传男不传女”的行规。只有男人才能入行,亲属如老婆女儿,做得再好,也只称为“从属”。但后来由于交货紧,人手不足,男女都参与到刺绣工作中。不同的是,刺绣工序分上下,女的做下工序,又叫下手绣工,男则相反。女的主要绣祭神贡品,男的主要绣欣赏品。 [1]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迅猛进步的今天,依靠手工技艺出奇制胜的粤绣受到机绣、电脑绣的严重冲击,市场萎缩,生存困难,迫切需要扶持和保护。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广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