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杆棒槌
柁子又称兰杆棒槌,是编制花边用的一种木制工具,长约10厘米,为棒槌形,一头粗、一头细,粗头的末端有眼,用来拴玻璃珠子;细头的末端有两圈突起的楞,用来缠线。柁子是敬仲镇泄柳店村的传统手工制品,据考证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
制作
制作柁子要用特殊的铣床,铣床一般由村民自己制作,大体结构是:用几根木框做一个木架,上面安装两块平行的横木板,横木板上安装两块平行的竖木板,一块固定在木架的一端,另一块可以来回活动,活动木板的下部安装一块长横木,横木的一端拴上绳子,用来调节竖木板的活动距离,在两块竖木板下端分别安装两根铁针,铁针方向相对。工作时,人坐在木架子前,左脚抻住横梁底下的绳子,把锯好的小木棍插在两根铁针之间,左手按住铣刀,右手来回拉动木弓子,带动木棍转动,铣刀就会将转动的小木棍制作成柁子。
柁子的制作首先要选木料,一般选用枣木,红心枣最佳,白心枣木次之,其它还有香椿木、杏木等,但制成的柁子质量较差。将选中的木料截成1.2㎝的木段,然后再将木段切割成长、宽各1.1㎝左右的小木棍,用钻子在小木棍的一头钻上眼,然后将木棍安装在铣床上制作。制作时,先将小木棍铣成圆棍,俗称“滚棍”,再用铣床制作柁子的大头,接下来是制作柁子细的一头,这道工艺 “铣脖根”,最后用铣刀铣出柁子末端两条突起的楞,叫做“开葫芦”。柁子制作完毕以后,每50只捆成一捆,俗称“绑把”。
发展
柁子曾经是泄柳店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过去受传统封建观念地束缚防止此工艺外传,形成了“传媳不传女”的习俗。20世纪70年代,花边业发展迅速,柁子的需求量增大,该村成立了加工柁子的副业组,柁子制作逐渐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该村曾派出技术员到天津等地传授该技艺。目前,受花边编织业缩小的影响,泄柳村的柁子逐渐减少,只有少量的农户在从事这一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