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黑木耳
房县黑木耳,湖北省房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是中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木耳之乡”。房县黑木耳因色鲜、肉厚、朵大、质优、营养丰富,赢得“房耳”盛誉。因其“形似燕,状如飞”,又被称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称。
2009年05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房县黑木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房县黑木耳因色鲜、肉厚、朵大、质优、营养丰富,赢得了“房耳”的盛誉。又因其“形似燕,状如飞”,被称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称。
黑木耳是一种担子茵,属胶质茵类,木耳科、木耳属。常见的又可以吃的木耳有两种,一种是通常吃的叫光木耳,还有一种叫毛木耳,它的背面毛比较厚,虽然也可以吃,但不易嚼碎,不好吃。房县黑木耳属于光木耳,新鲜的房县黑木耳胶质状,半透明,深褐色,有弹性;干燥的黑木耳为角质,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房县黑木耳形似燕,状如飞,它多为二片丛生,胶质状,半透明;肉厚,耳片厚1.7毫米左右,厚度是普通黑木耳的2倍;个大,直径一般为10—12毫米;胶质厚,胶质含量占耳片质量的90%以上。
房县黑木耳以花栎、麻栎等主要树种做段木,采用优育菌种人工点茵,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而成,充它分利用房县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的黑木耳色鲜、肉厚、朵大、弹性好、口感润滑,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药用价值
作为中药补品之一,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能健身强志、延年寿,治疗痔痢等症。黑木耳味甘甜性平,具有克化绒毛、调节神经、补气血、润肺、止血之功能,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症有良效,还能防治癌症,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较高医疗价值。黑木耳的胶质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清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灰尘、杂质,是营养、安全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历史渊源
房县黑木耳早在唐代就成为钦点贡品。从唐朝开始,房县人民一直有生产、食用黑木耳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唐朝苏恭所著《唐本草注》中就提到了房县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桑、槐、槠、榆、柳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复之,即生尔”。这是中国最早的黑木耳记载资料。据传,唐中宗李显被贬房陵后,心思郁结,久而成病,中医以黑木耳入药,不料却被厨子误以为菜炒制入膳中,李显吃了柔韧润滑的黑木耳,感觉神清气爽,以后就经常吃,回京后,还亲点“房耳”为贡品。由于当时只有伐木放置野外自然生长的条件,产量极低,供不应求,曾一度出现“百姓皆种耳、官商皆收耳”的繁荣景象,由此推动了房县黑木耳大量种植。
清代《房县志》记载:“木耳有红、白、黑三种,白者尤贵。房东北有香山,骛利者货山木伐之,杈了纵横,如结棚栏,阅岁五六月,霖雨既零,朽木余液,凝而生之,获数倍。南山中亦然。今则刀耕火种,丛箐尽成町畦,所市多自兴安汉中来也。”
《湖北通志》记载有:“木耳以郧属产者为最著名,世谓之郧耳”,房耳占郧耳总产的90%。
198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课书的种植技术载,木耳以东北产量最多,以湖北质量最好,房耳品质最优。
生产情况编辑
2004年,房县形成20个耳菇生产基地,耳菇总产量达到1320吨,黑木耳产量达到543吨,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水平,耳菇产值首次突破5000万元,出口创汇780万美元,耳农增收3000多万元。
2016年,房县发展栽培耳菇农户6万多个,年均生产优质耳菇1.6万吨,产品销往美国、英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8000多万美元。
产品荣誉编辑
1952年,房县黑木耳被国务院授予“房县黑木耳风行全国”锦旗。
1957年,房县黑木耳被国家供销合作总社授予“黑木耳畅销五大洲”锦旗。
1980年,在云南召开的全国食用菌工作会议上,房县黑木耳以营养成分高、杂质少、有害元素最低而名列前茅。
1986年,国家商业部把房县列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重点县。
1992年12月,房县黑木耳荣获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消费者满意杯”金奖杯。
2004年10月,中国经济林协会举办的湖北经济林产品参展会上,房县黑木耳获湖北省首届林博会产品金奖。
2005年9月,房县黑木耳被湖北省名牌推进委员会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
2005年11月,房县黑木耳荣获2005年湖北省第二届林博会产品金奖。
2006年5月,房县黑木耳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
专用标志使用
房县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房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房县黑木耳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