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屯河葡萄
头屯河葡萄,新疆省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特产,产自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境内的头屯河农场,三坪农场,五一农场,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夏热冬寒,春暖多变,春秋两季多风,秋温下降迅速,昼夜温差变化大,日照长,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年降水量178-228毫米,适宜种植葡萄。头屯河葡萄,红地球(红提)葡萄品种:果穗特大,松散,果粒圆或近卵圆形,大小整齐匀称,蜡质厚,果粉匀,鲜红色至紫红色;果皮薄肉质爽脆;果肉半透明,用刀切片不淌汁,品质佳。该区红提葡萄采收时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折光糖度测定糖度达17%-20%。
2009年07月14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头屯河葡萄”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头屯河葡萄,红地球(红提)葡萄品种:果穗特大,松散,果粒圆或近卵圆形,大小整齐匀称,蜡质厚,果粉匀,鲜红色至紫红色;果皮薄肉质爽脆;果肉半透明,用刀切片不淌汁,品质佳。该区红提葡萄采收时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折光糖度测定糖度达17%-20%。
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葡萄性平、味甘酸,入肺、脾、肾经,有补气血、益肝肾、生津液、强筋骨、止咳除烦、补益气血、通利小便的功效。葡萄皮中的白藜芦醇、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含量都高于葡萄的其他部位、也高于其他大多数果树,且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营养兼药用的商品。
历史渊源编辑
新疆早在2000年前就已有葡萄和多种果树栽培,在《汉书·西域传》、《魏书·焉耆》、《晋书》等书中都有记载。在和田民丰尼雅(汉代精绝国)遗址中,有古代葡萄圆遗址;在1959年发掘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现了东晋(317-420年)的葡萄干果穗及葡萄壁画等,证实距今1500-1600年前吐鲁番就有葡萄栽植,可见新疆葡萄种植业在古代已相当发达。
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兵在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最南沿,迪化(乌鲁木齐)西郊设立头屯所堡。居住在此的有汉族、回族和维吾尔族人,他们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各户农家所产瓜果多为自种自食,少量就近集市出售,瓜果处于庭院式自给性生产。
1950年,王震将军率十万大军进军新疆,部分指战员在头屯河区开荒生产,并成立头屯河八一机械化农场,后经历史变革,头屯河农场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农场经过50余年的开发建设,已发展成为农林牧全面发展,工交建商服综合经营的现代化城郊型国有农场。
20世纪60年代,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始种植葡萄农场,种植葡萄0.53公顷。
1981年,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开始引种长白山野生山葡萄,种植面积50.64公顷。
1984年,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286.7公顷。
20世纪90年代后,对葡萄进行改良,进行了良种良法,引进了红地球(红提)、无核白、里扎马特、巨峰等优良鲜食葡萄品种。注册的“头屯河”牌商标已通过国家商标认证,“头屯河”牌红提葡萄等已获国家A级绿色认证。
2009年后,十二师发展城郊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精准、高效、特色农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被乌鲁木齐市确定为头屯河农业科技高效鲜果园区、乌鲁木齐市三大副食品基地之一和乌鲁木齐市鲜食果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