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江米粉的制作不知源于何年,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
勤劳质朴的濛江人,坚持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濛江米粉,更大程度上保留了米粉的原生态、无污染、没有任何添加剂,仅靠阳光的温差来控制米粉的质量,使其有着柔韧爽滑、耐煮耐泡、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断丝的特点。它不但可作主食、快餐,更是冬令火锅之首选辅料。
濛江米粉的制作,是选用当地优质大米,用山泉水浸泡,经石磨磨成米浆,然后炊蒸成粉张,经阳光晾晒干至八成,再回软、切丝,再晾晒至全干,然后包装成品。
打磨,将精选的大米加入熟粉(前一天晒干的米粉边料,作用是能做出来的米粉更嫩滑)浸泡1小时,用石磨打磨二次
晨起,经过一夜浸泡的大米吸足了水分,粒粒洁白饱满,它们如一个个小精灵,纷纷扑进正在旋转的磨盘中,进行第一次涅槃重生——成为米浆。
濛江米粉的制作在每个环节上都很重要,碾磨米浆时须经过粗磨、细磨、精磨三遍。米浆磨好后,就需要把它炊成粉张,把米浆放进竹编的圆簸箕上,摇晃让米浆均匀散布,然后把它放进水汽蒸腾的大镬里,盖上镬盖炊蒸。
炊粉张是个技术活,米浆的分量必须不多不少,摇晃的力度与弧度也要刚好,这样炊蒸出来的粉张才会厚薄均匀,炊粉张的时间也要掌握,少一分不熟、香气淡,多一分容易上水、失去嫩滑的口感,只有恰到好处,米粉才有“嚼头”。制粉的师傅对于炊粉的技艺早已娴熟得了然于胸,须臾之间,一张张大小一样,宛若玉石般晶莹剔透、富有光泽的粉张被铺满了一长箕,在阳光底下散发迷人的香味。待吸收了阳光热量的粉张干至八成,就得回软切丝了。在大镬中放少许水,烧沸待水蒸气上升,把粉张用有孔的竹箕盛着,放在上面稍微蒸一下,待粉张变得温润就可切丝了,切丝后就变成名符其实的米粉了,然后需要晒至全干,用篾条捆扎成把,最后包装进箱,米粉制作的工序才算是真正的完成。
晒米粉,自然风干。做米粉的人,每天都关注天气预告,有太阳才能生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米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濛江米粉作为濛江的特产,也开始销往各地,于是,米粉的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濛江小镇上,只要缓缓地步入小镇,顺着青石板铺就的蜿蜒道路一路随性而行,在不经意间抬头一瞥,就被一排排晾晒在竹编长箕上的雪白米粉攫住心神。那时,蒙江与西江送来清风徐徐,空气中悠悠飘荡着米粉的香味,古老的石磨声回荡在耳畔,构成一支动听的乐曲。
现在的人们,更是把米粉的吃法演绎到极致,或炒或煮,或焯水或凉拌,或荤或素,形成风味各样的米粉,美味得让你钟情于它无法自拔、垂涎欲滴。
米粉的种类繁多,多以配菜命名,如扣肉粉、隔山粉、酸猪脚粉、烧鸭粉、牛腩粉、牛杂粉等。加上配菜的米粉再浇上经精心熬煮而成的骨头浓汤,然后佐以各种香料,如紫苏、芫荽、香葱等。因为有了这些配菜的润色,米粉就显得风味繁多起来,或酸或辣,或咸或鲜,肉香中夹杂着米粉的香味以及配料的香味,加上香浓的汤汁,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在濛江小镇,即使是一碗素粉,也让人难以忘怀。用刚刚炊出来的新鲜石磨米粉,切丝,浇上浓浓的秘制酱汁,米粉的嫩滑甘香与酱香弥漫在口齿之间,让人迷恋不已。
在濛江小镇,吃米粉已成为一种习惯。倘若在街上遇见熟人或亲戚,最常见的一句话是:“走,吃粉去。”仿佛不吃粉就不能彰显真情似的,吃一碗粉已成为小镇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吃一碗粉已成为表达情意的最高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