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仰陵手工造纸
当地人把手工造纸叫做“抄纸”,因为从水池中用竹席抄起纸浆,晾出来的这一张纸是薄是厚、是否均匀,都在“抄”一下这个动作掌握的是否到位,所以,这是个地道的技术活儿。
西仰陵的造纸业始于什么年代,现在无证可考。老人们能回忆起来的历史,至少是清末民初,那时村里就有三至五成的人家抄纸。中仰陵村的赵建华、赵玉恒两位 老人回忆,当时产品以毛头纸为主,这种纸色白质韧,可写字、可糊窗。另外也出小黑纸(因不够白所以得名,用于包装和如厕)以及袼褙(音“隔拜”,做鞋底的 原料)。
当时像破麻袋呀、废纸片呀,都是有用的东西,人们把收上来的破麻袋用刀剁碎,用石灰水泡过,上锅蒸,再碾烂、洗净。同样,废纸 也用石灰水泡过,碾压成泥,两种原料掺在一起,成为像粥一样的纸浆。用帘架子端着竹帘,放进纸浆粥里平着一抄,抄上来一层“粥”,控控水,晃动均匀,然后 扣在平板上,揭开竹帘,这就是一张湿的纸。把它贴到墙上晾干,就是成品。因为含麻,毛头纸极具韧性,经得住风吹,又透光透气,所以适合糊窗。同时纸质致 密,又可以写字,墨迹不会洇。
西仰陵的毛头纸畅销周边县乡,石家庄刚解放时,物资一时紧缺,这些毛头纸甚至被采购用于印书印报。后来, 虽然机器生产的各种各样更好的纸逐渐普及,但毛头纸也还有它的市场。1958年,曾依托西仰陵村的造纸优势,在此建起市第二造纸厂(后来厂址迁至建设大 街)。生产队时期,造纸是队里重要的副业。生产队解散之后,各家各户还有干的,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