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石蛙
兴山石蛙,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兴山县地处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石蛙栖居地在海拔600米以上,适宜水温为15-25℃。森林覆盖率80%以上,年平均气温15.3℃,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气温5.5℃,适宜养殖石蛙。兴山石蛙(石蛙,学名棘胸蛙),成蛙体长10-13厘米,体重125-200克;头扁而宽,吻端炖圆,突出于下颌,吻棱不显,眼睛突起;皮肤粗糙,背部皮肤暗灰色有疣状突起;四肢粗壮,肌肉发达;雄蛙胸部有棘状肉刺,腹部光滑呈淡黄色;雌蛙胸腹部光滑呈白色。蛙肉色白,细嫩柔滑有弹性,蛙汤甘香爽口,被誉为“百蛙之王”。
2017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兴山石蛙”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兴山石蛙(石蛙,学名棘胸蛙),成蛙体长10-13厘米,体重125-200克;头扁而宽,吻端炖圆,突出于下颌,吻棱不显,眼睛突起;皮肤粗糙,背部皮肤暗灰色有疣状突起;四肢粗壮,肌肉发达;雄蛙胸部有棘状肉刺,腹部光滑呈淡黄色;雌蛙胸腹部光滑呈白色。蛙肉色白,细嫩柔滑有弹性,蛙汤甘香爽口,被誉为“百蛙之王”。兴山石蛙品质优,营养价值高。
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中提出石蛙“治小儿痨瘦、疳疾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载“石蛙有滋阴强壮,清凉解毒,补阴亏,驱痨瘦,化疮毒和兼补病后虚弱诸功效,其蝌蚪能乌发,卵子有明目之功效”。
历史渊源
石蛙有1700年的养殖史,最早见诸《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析秭归北部置兴山县,上贡纻、葛、茶、蜜、石蛙。
20世纪70年代中叶,兴山人将兴山的棘胸蛙,命名为“兴山石蛙”。 [4]
2012年5月中旬,兴山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与县扶贫办和水月寺镇扶贫办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椴树垭兴山石蛙生态养殖项目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撰写了《兴山石蛙仿生态养殖大有可为》的调查报告。
2016年,宜昌市水产局推荐兴山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宜昌市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产品荣誉
1985年,宜昌水产部门39号文《关于印发1985年全区地方特种优质水产品鉴评结果的通知》称:兴山石蛙”经三年连续鉴评具有地方特色,列为宜昌地区优质水产品之一。
2017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兴山石蛙”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兴山县地域范围内的石蛙生产经营,在产品和包装袋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兴山石蛙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水月寺石蛙产业协会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