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潭凉粉草
派潭凉粉草,广东省增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正宗的派潭凉粉草有红梗与青梗两种,培育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必须大于或等于10克/千克,pH值介乎5.5—7.5之间。此外,“正宗标准”对凉粉草的栽培密度也有严格要求,定植密度应该小于或等于6万株/公顷。
按照标准,产自广州增城市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中新镇、朱村街道办事处、荔城街道办事处、增江街道办事处7个镇街道的凉粉草才是正宗,而且凉粉草必须叶多、叶厚,有光泽,特有醇香味;含水量小于或等于14%。
2010年11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派潭凉粉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品质特性
派潭凉粉草,又名仙人草、仙人冻、仙草,历来与荔枝、丝苗米、乌榄并称“增城四宝”,是制作凉粉糕、凉茶的上等原料,其中北部山区派潭镇产量最多,品质最佳。派潭凉粉草叶浓茎幼、干草光泽好、有甜香味、胶质适中,用其制作的“凉粉糕”,呈透明墨茶色,有特殊香味,拌上糖浆爽滑可口,是盛夏理想的清热解暑食品。
药用价值
凉粉草还可作药用,其性凉,味甘淡,能防治中暑、感冒、高血压,对骨节疼痛亦有一定的疗效。
历史渊源
派潭凉粉草历史悠久,据传是在清末前从广西引进的。
据林纯煦、何庆功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增城县农业调查报告》记载,增城县每年出口凉粉草5000担,主产于牛、贤、梅都,每担售价5—10元,可见当时凉粉草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
1949年后,增城凉粉草生产发展较快,1979年全社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超历史水平。平均亩产800斤左右,高产的达1600斤。
产品荣誉
2010年11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派潭凉粉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据传唐朝年间,增城地区遭逢大旱,百姓生活艰苦,很多人中暑病倒,当地的一名药农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痛心,于是决心要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听说何仙姑(人们尊称她为七姐)的洞府里种植者能够消暑医病的仙草,药农便决心找到何仙姑向她讨要仙草,拯救世人。药农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攀藤授岩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终于找了何仙姑的洞府,看见何仙姑在和一个道人下棋,回首看见他,何仙姑问他到此有何事,药农便把家乡大旱,人们生活艰难和中暑之事告诉何仙姑,并向其乞求赐下仙草拯救家乡父老,何仙姑被药农的救济苍生的善心所感动,于是带药农出洞,药农看见不少奇花异草,都是名贵的草药,何仙姑教他一一认识后,采了一些仙草后将草结成马,用草马送药农返家,药农用从何仙姑那采来的仙草救治了很多人,后来草马停在增城的凤凰山上变成了一棵草永远留在了人间,这就是被人们广泛种植的派潭凉粉草,也是至今当地人将凉粉草仍称之为“仙草”或“神仙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