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边桑椹
盐边桑葚,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盐边桑椹产区属南亚热带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9-20℃,年积温6600-7500℃,年日照2300-2700小时,适宜桑树生长。盐边桑椹果实较大,椭圆形;果长1-3厘米,果径1厘米左右;表面不光滑,黑紫色,色泽稳定,干品仍呈黑紫色;果汁多,甜而带有微酸味。
2013年4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盐边桑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品质特性
盐边桑椹果实较大,椭圆形;果长1-3厘米,果径1厘米左右;表面不光滑,黑紫色,色泽稳定,干品仍呈黑紫色;果汁多,甜而带有微酸味。
营养价值
盐边桑椹可溶性固形物≥13%,花青素≥1500毫克/千克,含有丰富β-胡萝卜素和氨基酸,盐边桑椹主要用于中药材、桑椹膏及桑椹酒等。
历史渊源
明未清初年间,在“宁远府阿所拉地”种植桑树。
民国初年,桑树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据《宁属林产调查》记载,盐边常年盛产桑树30多万株。
民国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盐边蚕桑业的发展停留在60万株,且多为实生桑品种,桑椹产量少,果粒小,酸涩味较重。
20世纪80年代,盐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桑椹生产,依托地域优势及攀西独特的阳光、土壤及气候优势,引进良桑品种,扶持全县各乡镇发展桑树。
1984年,盐边县桑树种植113万株,面积1100亩。
1992年,种植1700万株,面积18000亩。
产品荣誉
2013年4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盐边桑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