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油底肉
盐边油底肉,四川省盐边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远古,居住在“笮都夷”的笮人,为在炎热的夏季防止猪肉腐烂变质,研制盐边油底肉;盐边油底肉因绿色无污染,色泽鲜明、醇香浓郁、口感滋糯,耙而不酥、肥而不腻、软而不绵、开胃健脾,具有独特而浓郁的原始肉香。
2012年12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盐边油底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盐边油底肉因绿色无污染,色泽鲜明、醇香浓郁、口感滋糯,耙而不酥、肥而不腻、软而不绵、开胃健脾,具有独特而浓郁的原始肉香,较之其他肉制品在“色、香、味”上更胜一筹。在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下,盐边油底肉能长时间保持其营养价值。肉质中亚硝酸盐、铅、砷等对人体有害的理化指标含量低。
历史传说
相传诸葛亮亲率西路大军由安上(今宜宾屏山县)沿绳水(金沙江)水路进入越嶲郡,在越嶲一役中大败叛军,在将叛军首领高定元斩首后,诸葛亮继续率大军南下向盘踞在南中益州的孟获发起讨伐,大军经会无(今会理县)由古渡口拉祚渡过泸水(雅砻江)进入盐边地界驻扎休整,史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此时南征大军经千里跋涉,一路征战已是人困马乏,再加上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困难,气候炎热,肉类送抵前线早已腐烂变质而不能食用,致使将士们体质每况愈下,战斗力呈下降趋势,诸葛亮对此十分着急,但一时又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来。后来诸葛亮在当地一土著笮人家中发现了油底肉,便找当地人到军帐中去教军厨们制作油底肉。就这样,诸葛亮在无意中就成功地找到了解决军中将士们营养补充问题的办法,使部队的战斗力和将士们的体能得到了恢复。
专用标志使用
盐边油底肉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盐边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盐边油底肉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