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河西瓜
老龙河西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大西渠镇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昌吉市大西渠镇气候干燥,年(日)温差大,积温高;白天温度高,西瓜植株同化作用强,夜间温度低,异化作用缓慢,因而有利于西瓜果实的糖分积累。老龙河西瓜体型大,外形主要呈椭圆形,果皮绿色,皮色花纹浅绿墨齿条,皮薄肉厚、纤维极少、含糖量高、瓜瓤色红、甘甜多汁,口感纯正。
2014年5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老龙河西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外在感观特征
老龙河西瓜体型大,单瓜均重在6-8千克之间,外形主要呈椭圆形,果皮绿色,皮色花纹浅绿墨齿条,皮薄肉厚、纤维极少、含糖量高、瓜瓤色红、甘甜多汁,口感纯正。
历史渊源
前1-2世纪,西瓜从北非经中亚传入西域。有人估计,一些西域小国已有小量种植。北宋时(960年-1126年)昌八刺回鹘人先祖已在当地(今昌吉)种植西瓜、甜瓜了,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新疆素称“瓜果之乡”,而昌吉则是北疆的“瓜果之乡”。早在元太祖十六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1221年9月26日),从山东栖霞县远道而来的丘处机道人率弟子一行,途径昌八刺城(今昌吉市)“其王(畏午尔)率众部属及回纥僧皆远迎。即入,泊其夫人劝葡萄酒且献西瓜,其重及秤,甘瓜如枕许,其香味盖中国未有也,同蔬同中区”。这段记载说明,昌八刺是高昌回鹘五城之一。回鹘国王和夫人用当地的土特产招待贵宾,西瓜大而重,连秤砣也压不住,算不出分量,估计至少有10多斤。
清代道光年间,诗人史善长在《轮台杂记》中说昌吉出产的老龙河瓜,别具风味。清末时昌吉年产西瓜四五万枚,外销2.6万枚,占生产总量的60%。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昌吉的西瓜,基本上都是农家自育的当地品种,产量不多,但质量比较好。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民种西瓜,没有地膜,为了使早熟,采取开沟铺沙的办法来提高地温,这种栽种方式叫“小沟瓜”。晚熟瓜菜用深沟蓄水的方法,叫“大沟瓜”。
20世纪80年代,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昌吉县滨湖乡滨湖村、六工镇下六工村运用地膜覆盖技术,加上在种植商品瓜的推动下,昌吉园艺站和八一农学院合作,由于昌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光、热、气候条件,培育西瓜种籽,种性强,很快推广到关内各省区。
20世纪90年代,昌吉县已成为中国西瓜种植的主要基地。 老龙河西瓜的含糖量高,在新疆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老龙河”牌西瓜在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专用标志使用
本规定地域范围内的老龙河西瓜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昌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