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毛蚶
金州毛蚶,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大连市金州新区地处辽东半岛南部,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全区海岸线320公里,拥有海域面积1759平方公里,适宜养殖毛蚶。毛蚶生活于浅海水深20米以内的泥砂底质中,以水深2-10米处较多;亦常分布于潮间带下区。埋居较浅,一般随个体增长而加深,深度约在3-10厘米之间。栖息水域以有适量淡水流入的内湾较宜,盐度一般在21-28.8‰,水温变幅在0-32℃间,为广温、广盐性种类。分布于西太平洋日本、朝鲜、中国沿岸。
2013年4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金州毛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金州毛蚶,学名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俗称毛蚬子、毛蛤、瓦楞子,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又称双壳纲)、蚶目、蚶科、毛蚶属。毛蚶贝壳长卵圆形,质坚厚,壳长54毫米左右,高46毫米左右,两壳极膨胀,宽为高的3/4-4/5,右壳比左壳稍小,背侧两端略有棱角,壳顶稍偏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中等。壳表放射肋30-35条,肋凸较密,呈方形小结节,左壳上较明显。壳表面被有棕褐色绒毛状壳皮,毛蚶之称即出于此,外皮常易磨损脱落,使壳面常有白色。壳内面白色或灰黄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齿和沟。铰合部直,铰合齿约50个,中间小而密;两侧大而疏。前闭壳肌痕小略呈马蹄形,后闭壳肌痕为卵圆形。消化器官由口、食道、胃、肠、肛门所组成。主要食物为硅藻和有机碎屑。生殖腺包在消化腺(内脏团)的周围,性成熟时雌体性腺橘红色,雄体黄白色,生殖孔开口在后闭壳肌的腹面,左右各1个。
毛蚶生活于浅海水深20米以内的泥砂底质中,以水深2-10米处较多;亦常分布于潮间带下区。埋居较浅,一般随个体增长而加深,深度约在3-10厘米之间。栖息水域以有适量淡水流入的内湾较宜,盐度一般在21-28.8‰,水温变幅在0-32℃间,为广温、广盐性种类。分布于西太平洋日本、朝鲜、中国沿岸。
金州毛蚶,贝壳无损伤,个体肥壮,闭壳肌闭合有力,足外端颜色鲜红、鸡冠状褶皱明显;亲蚶年龄3龄以上,个体均匀,壳长规格4-5厘米;性腺色泽鲜艳,雌性呈橘红色,雄性为乳白色。性腺饱满,遮盖整个内脏团,并延伸到足的基部。具有海产贝类明显的鲜美品质,味道鲜美,清爽可口。金州毛蚶主要外在突出特征为:个体大,软体部较其他地域品种颜色鲜艳。其他地域品种颜色发黄、发白。
营养价值
经检测,金州毛蚶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以及丙氨酸是呈味的4种氨基酸,其组成和含量决定了样品的鲜美程度。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是呈鲜味的特征氨基酸,而丙氨酸和甘氨酸是呈甘味的特征氨基酸,丝氨酸和脯氨酸也同甘味有关,这6种呈味氨基酸在样品中的含量很高,使得金州毛蚶具有海产贝类明显的鲜美品质。
历史渊源
毛蚶的食用、营养和药用价值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元代画家倪云林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里,就有毛蚶食制的记录:“以生蚶劈开,逐四、五枚,旋劈,排碗中,沥浆于水,以极热酒烹下,啖之。不用椒盐等。劈时,先以大布针刺,口易开”。
清《医林纂要》:“蚶,补心血,散瘀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金州毛蚶的现代增养殖及开发可见于《金县志》:“1959年,……,生产鲅鱼、带鱼、毛蚬子等罐头,年产约30吨”。
1985年,金州区毛蚶的产量已达到1182.6吨。
2007年,金州区政府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对相关育苗企业进行扶持,成功解决困扰渔业生产多年的魁蚶、毛蚶底播增养殖苗种问题。投放毛蚶苗1亿粒,新增毛蚶养殖面积666.7公顷,进一步加大了底播增养殖结构调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