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11):涪陵油醪糟——在清代作为定情信物
涪陵,乃宋代巴蜀六大商贸中心之一,清代有“小重庆”之称,四方闻名的“涪陵油醪糟”即在这座商贸古城中出现。涪陵油醪糟早年是接待客人的饭前饮品。香甜可口,油而不腻。客人进家,主人就煮一碗油醪糟(有的地方要加上鸡蛋)让客人享用。这一待客方式地方说法叫做“吃开水”。因为油醪糟在客人心目中有“第一印象”的作用,因此,油醪糟的制作就尤其精细和讲究。长期积累的结果,涪陵油醪糟就声名远播,最终走进了涪陵饮食业,享有了“重庆名特小吃”的美誉。
就像北方人逢年过节吃饺子,汤圆是重庆人年节饮食的标配。油醪糟,作为汤圆的最佳伴侣,成为山城百年饮食文化沉淀下来的民风。对重庆人来说,过了小年,年画、春联、红灯笼渐次出现在视野中是春节将近的符号,而一碗香气四溢的油醪糟汤圆,则标志着“年”真的到了。油醪糟汤圆,是一代又一代重庆人对过年留在齿间的回忆。
一碗定亲 曾被当做爱情信物
涪陵油醪糟的历史,始自两百多年前。
据《涪陵市志》记载,涪陵油醪糟始创于1799年清嘉庆四年,距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在《涪陵辞典》中,记载了油醪糟的来历:公元1799年春节,一富绅人家添丁,亲朋好友前来道喜,由于人太多,厨子便将供太太‘坐月子’吃的醪糟煮鸡蛋,再加了些汤圆心子给客人吃。客人们吃后赞不绝口,涪陵满城竞相效仿。
“早年间,油醪糟还是一种爱情信物。”袁朝辉告诉记者,“男孩到女孩家相亲,如果对方父母同意亲事,就会在第二天清晨煮一碗油醪糟荷包蛋,送到未来女婿的床头。若是没有吃到,那就说明女方家长不同意”。
当地居民在制作油醪糟的时候,每道工序都极为讲究,选料时,糯米要经过米筛筛选,漏去糠皮碎米,谷稗杂物,让它粒粒饱满。蒸煮火候恰当不老不嫩,酵母一定是当地名家所制,发酵不迟不早。这样,制作的醪糟状若白棉,团而不散,香气浓郁。然后,再将上好的核桃、芝麻、酥脆之后的花生、冬片、枣泥、橘饼等辅料捣细,以上等猪边油煎炒,直至基本失去水分,然后以瓮盛装,自然封存,越年不腐。
除了饮食业之外,当地居民制作油醪糟一般是在春节之前,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互相品尝。制作油醪糟的水平还是衡量家庭主妇能干与否的民间话题标准之一。当然,外地客人就只知其味,不知其意了。
涪陵油醪糟和鸡蛋绝配
油醪糟初创者家族直系后代的袁朝辉经营的重庆市齐圣食品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取得油醪糟产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她向记者介绍油醪糟的制作过程说,首先精选上好糯米,将其洗尽沥干,用清水浸泡,上锅蒸熟;再加入发酵曲药进行酿制。
选上好的花生、黑芝麻、核桃去皮洗净后上锅用文火慢炒去掉水分,过油酥出香脆味道。然后,将桔饼、瓜条、蜜枣、桂圆肉、枸杞、百合、桂花等辅料研细备用。最后,烧一锅猪油,待猪油七八成热时,把备好的花生、核桃、黑芝麻碎粒、蜜饯、酿好的醪糟一同下到锅里煎炒,均匀搅绊炒制而成。
涪陵油醪糟制作方法:
涪陵油醪糟
原料配方 上熟糯米2.5千克 黑芝麻500克 猪油1千克 桔饼25克 白糖1.25千克 蜜枣25克 花生仁125克 瓜片25克 核桃仁125克,桂花少量制作方法 1.将糯米蒸制成醪糟(作法参照“清水醪糟”)。
2.猪油下锅煎到70~80℃,放入醪糟、芝麻面及剁碎的桔饼、核桃仁、花生仁、瓜片、桂花、蜜枣等辅料,待醪糟煮沸后,再稍煎一会儿即成。
3.锅内掺少量清水烧开,舀入油醪糟,加糖煮馓子后即可进食。吃时也可以加入鸡蛋,即成油醪糟荷包蛋或油醪糟蛋花;加入小汤圆或干糍耙(切成块状),即成油醪糟小汤圆或油醪糟糍耙(如蒸食,加糖后不再加水)
油醪糟入选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涪陵油醪糟香甜可口,油而不腻。客人进家,主人就煮一碗油醪糟(有的地方要加上鸡蛋)让客人享用。这一待客方式地方说法叫做“吃开水”。因为油醪糟在客人心目中有“第一印象”的作用,因此,油醪糟的制作就尤其精细和讲究。长期积累的结果,涪陵油醪糟就声名远播,最终走进了涪陵饮食业,享有了“重庆名特小吃”的美誉。
2010年,涪陵油醪糟成为上海世博会重庆馆的指定礼品之一;2011年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油醪糟已成为继榨菜之后,又一张代表涪陵饮食文化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