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牡蛎
庄河牡蛎,辽宁省庄河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庄河牡蛎生长的海域地理条件优越,即气候、底质、水质及饵料等方面都非常适合牡蛎的繁殖和生长。庄河牡蛎历史悠久,有县志文字记载就以“蛎子”闻名。民间有“冬至到清明,蛎肉肥晶晶”的俗谚。庄河牡蛎外形褶皱较多,贝壳较厚,肉肥爽滑,营养丰富。
2011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庄河牡蛎”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外在感官
庄河牡蛎外形褶皱较多,肉肥爽滑,贝壳较厚,一般壳长6厘米左右,壳面多为淡黄色或紫褐色,外壳不规则,大多呈延长形或长三角形,左右两壳以韧带和闭壳肌相连;右壳较扁平,表面有鳞片;左壳凸而稍大,固着在附着物上。牡蛎有雌雄同体和异体两种性现象,经常发生性转换。一龄性腺成熟,开始繁殖。
内在品质
庄河牡蛎具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
历史渊源
庄河牡蛎历史悠久,有县志文字记载就以“蛎子”闻名。民间有“冬至到清明,蛎肉肥晶晶”的俗谚。
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牡蛎肉多食之,能细洁皮肤,补肾壮阳,并能治虚,解丹毒。在诸多的海洋珍品中,许多人唯独钟情于牡蛎。西方称其为“神赐魔食”,日本人则认其为“根之源”。
民国时期,宋庆龄也经常食用牡蛎,以保持容颜之美。
牡蛎一直是庄河地区盛产的海产品之一。由于庄河特有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物产丰饶,庄河牡蛎的烹食方法经历了多少辈人的传承,烹食方法达三十余种。
20世纪50年代,全国大中专院校就把褶牡蛎编入教材,成为海产优秀养殖发展品种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庄河渔民开始投石繁养牡蛎,改变了庄河沿海群众千百年来自由采贝的习惯。庄河市水产研究所亦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了对庄河牡蛎的研究与推广。
20世纪60年代初,庄河牡蛎逐步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庄河牡蛎繁养进入了准工厂化,产量也达到了上万吨。
2000年后,庄河牡蛎繁育工厂化,自给自足。
2005年,庄河牡蛎制定了庄河地方标准。
2006年,国家级牡蛎良种场建立,牡蛎养殖飞跃发展。
生产情况
2011年,庄河牡蛎生产面积15万亩,年产量15万吨,年产值3亿元人民币。
产品荣誉
庄河市获辽宁“特产之乡”称号。
2011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庄河牡蛎”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7年,庄河市生蚝小镇被评为辽宁省级首批特色小镇,庄河牡蛎被列为省级地理标识品牌。
2018年,庄河市牡蛎产业被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命名为“辽宁省牡蛎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专用标志使用
标志使用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庄河牡蛎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