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花石
四川省中江县凯江两岸素以产“菊花石”著称。据考证,中江花石是地壳变化的产物。
花石由来
几十万年以前,四川盆地是一片内海,后由于地壳运动,一些海底生物深深埋在地下,变成了珊瑚类化石,形成了具有灰黑,浅褐两种花纹的中江花石。
一九八○年,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宝玉石调查小组和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及有关地质科学工作者调查化验后推测:三亿五千万年前,四川还是内海,这里生活着一种腔肠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变迁,内海变成了盆地。这些海底生物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经地质运动和流水的不断冲刷重见天日,即今日之中江花石。但偌大一个四川盆地,何以只有凯江和东溪河中独有这种神奇的花石?凯江的上游罗江、安县和凯江的下游三台一段为何又没有呢?这个秘无形之中更增添了中江花石的唯一性和神秘色彩。
而如今,只有在凯江河十公里的河段能够找到中江花石。
中江花石加工工艺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历史传说
中江县城座落在凯江和东溪河的冲积平原上,两条河从东西绕城而过,所以常遭洪水洗劫。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鲁班和妹妹两人决心帮助中江人民征服河妖,为民除害。他们约定一夜之间建成两座镇妖宝塔。两人暗中互相竞赛。哥哥很快建好了北塔,见妹妹还在忙乎,便藏在树丛中捏着鼻子装了几声鸡叫。妹妹本想在南塔上贴上菊花,胜过哥哥的北塔。情急之下,只好随手把花瓣撒进河里,从此,中江河里便铺满了美丽的菊花石。至今,中江百姓中还流传着“中江县城像条船,南北二塔是撑杆”的歌谣。
《仙女散花》:隋朝时,有一年农历九月十一日,中江百姓为美丽善良,专为老百姓解除疾苦的白塔仙姑庆祝生日,西王母派天上的七仙女散花来表示祝贺。霎时,中江县的凯江流域上空花雨缤纷,鲜花落入河里,立即变成了花石。当时正值菊花盛开之时,故中江花石多为菊花石。
旧志载有一则神话:“唐田真人名大神,自南洋来,隐栖妙山中,常与二道士奕。撤棋子于江,人取以献蜀王,旋失去,后又得于玉局洞前石盘内,自是中江产棋石”道光县志称“文石、棋石由来不同,今总谓之花石。文石母佳者今亦难得。棋石则城外沿江人户皆能制造”历代人们采撷中江花石,根据不同的石质,色泽、花纹,琢磨成花瓶,手镯、戒指,墨砚,镇纸、烟具和图章等,精美细润,古朴典雅,独具一格,或根据天然花纹,雕琢成珍珠蛙,褐色龟,游鱼,狗,羊,马,牛,狮等,现代又添新品种:茶具,酒具、座屏,台灯等,千姿百态,维妙-维肖,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有较高艺术、经济价值。
据《中江县志》记载,早在宋朝时,就有杜甫、王勃等文人雅士在中江举办过圣泉宴,著文、赋诗赞之。清人孟佺有诗赞誉:“圣迹不泯灭,凯石犹著名。光辉等琬琐,湿润重连城。或见松与柏,枝干若绘城。或隐梅与竹,萧疏有余情……”
凯江两岸素以产“菊花石”著称。据考证,中江花石是地壳变化的产物。几十万年以前,四川盆地是一片内海,后由于地壳运动,一些海底生物深深埋在地下,变成了珊瑚类化石,形成了具有灰黑,浅褐两种花纹的中江花石。
花石分“棋石”和“文石”两种。文石产于城东玄武山下东溪河畔。据载,“相传初有掘地得石,文成龟蛇之状,群曰;‘此玄武之神,昭其灵也I’又说:‘今观其处往往有文石,如龟蛇,松柏,渠竹,花草,人物等状,采者宜雨后觅之,则形倍分明,磨洗粗质制为器用,如案头镇纸之类亦有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