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大麻花
据传说,开平麻花源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是来自安徽省濉溪县(今濉北市)的移民带过来的一种油炸食品。当时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将小麦面粉用水和后,放个把时辰,制成条状,拧在一起用油炸,然后放进糖稀里粘一下。制作方法因同拧麻绳一样拧在一起,故称“麻花”。这种食品最早在开平镇生产,人们习惯地称其“开平麻花”。开平麻花使用的原材料和工艺制作,经过了两次比较大的改进。
历史沿革
第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那个时候麻花仅是开平镇市面的一种普通的乡间小吃,供赶集上店的人们和家庭哄小孩零食而已。因其保管、吃用很便利,市场销量较大,有利可图。开平镇的糕点铺及食品摊点,都争着炸起麻花来。当时,开平一街的回民杨树义和王兰英夫妻俩,原来只是在集上卖炸饼,后来也改炸麻花。但由于炸麻花摊点越来越多,互相竞争,影响出售。夫妻二人想,能不能在配料和制作工艺上做点改进,提高麻花的内在质量,在吃的味道上做点文章,争取客户。经过夫妻二人多次试制、改进,终于获得成功。麻花的主原料,仍是小麦面粉、花生油和蔗糖。制作则由原来的水和面改为油和面,按照面粉的比例,用40%以上的花生油加上适量的红糖和鸡蛋,并配以少许矾、碱和发酵用的面肥,将面粉和成泥状放一定的时间,炸制前揉面、搓面的工艺也有改进,特别是改变了炸油的温度,促使麻花内在质变。用上述配方和工艺手段,炸出来的麻花为酱红色,色泽诱人、香酥可口、营养丰富,别具特殊风味,老幼均适口。此后,他们炸制的麻花名声远扬了,许多外地人都来购买。
1956年公私合营时,他们的店铺与另外几家合并,称开平中心食品店,后改称开平食品厂,他们把麻花的配方及炸制的工艺公开化,成为开平食品厂的主要产品,销往市内及各县。销售面逐渐扩大,销量增加。开平麻花在唐山地域及京东出了名。但1959年至1962年困难时期,粮油部门停供了原料,开平麻花曾一度在市场上消失。1963年形势好转,粮油部门恢复了对开平食品厂的面粉及油糖供应,开平麻花又复产。改革开放后粮油市场放开,生产开平麻花的摊点店铺更多起来,开平麻花在市场上又红火起来,成为地域的名食品,直到20世纪末。
现代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糕点食品大量增加,特别是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营养的科学化,群众对开平麻花这种甜食开始疏远。因开平麻花含糖量过高,吃多了超过人身所需要的糖分,有碍身体健康,特别是血糖高的人群,不能食用。因此,影响市场销售。开平食品厂停止了开平麻花的生产,另一家生产商店“义顺”回民商店也限量生产。前几年“义顺”商店改制,改称“景圣”回民商店。任商店经理的赵淑梅是杨树义的高徒,掌握开平麻花的生产技术。为保持开平麻花这个食品继续得到人民大众的青睐,她想能不能在配料上做点文章,用一种带有甜味的东西取代蔗糖。她使用了几种原料做试验,但不成功,因为蔗糖在麻花中不仅起甜味的作用,还有其他作用,如香酥及口感作用等。后来,她用一种称“木糖醇”的甜味剂取代蔗糖,试验成功。
用“木糖醇”生产出来的开平麻花,色泽仍为酱红色,口感仍然保持了用蔗糖的口感,香酥适口;内在质量除了减少了碳水化合物外,其他营养成分并无变化。以“木糖醇”代替蔗糖生产开平麻花,已经得到食品检验部门的批准。现在景圣商店能生产几种类型的开平麻花。有花生油蔗糖型,芝麻香油蔗糖型,花生油、香油两种无蔗糖型,并且改变了包装。无糖型麻花很受食用者欢迎。赵淑梅改进麻花的配方,保住了开平麻花这个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