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毛蚶
寿光毛蚶,山东省寿光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寿光毛蚶无论储藏量、捕捞量、加工量、出口贸易还是加工工艺、科研等方面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主导地位。因寿光毛蚶鲜美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当地也创造出了花样繁多的烹饪方法,如:酱爆毛蚶、韭菜炒毛蚶、毛蚶菠菜汤、冬瓜毛蚶汤、毛蚶水饺、小葱拌毛蚶、辣炒毛蚶、毛蚶拌菠菜等广为流行的地方美食名吃。
寿光毛蚶生活在寿北莱州湾内湾浅海低潮线下至水深十多米的泥砂底中,尤喜于淡水流出的河口附近,以4—8米居多。形态特征成体壳长4—5厘米,壳面膨胀呈椭圆型、两壳不等,壳顶突出而内卷且偏于前方;壳面放射肋30—40条,肋口显出方型小结节;铰合部平直,有齿约50枚;壳内面白色。外面褐色绒色壮表皮。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寿光毛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外在感官
寿光毛蚶为双壳类软体动物,贝壳短而宽,卵圆形,壳质坚硬,极膨胀,两壳带大小不等,右壳稍小于左壳,壳面放射肋突出,共有30—34条,肋上显出方形小结节,此结节在左壳尤为明显,壳高为壳宽的3/4—4/5,壳面被有褐色绒毛状的壳皮。
历史渊源
有关毛蚶的记录在中国很早,早在三国时期沈蓉所著《临海水土异物志》中记载:“蚶之大者,经四寸,肉味极佳”。
据1985年《寿光县羊角沟镇志》第50页记载:“毛蚶。其肉(又名赤贝肉)经济价值较高,是该镇主要出口产品之一,毛蚶栖息于渤海湾各低潮水位下3—4米和10米以上的软泥海底,贝体浅埋1—3厘米,稠密地带上下稍有重叠。摄食有生物和底栖单胞藻类。主要分布海区61/7.8.9区,72/1.2.4区;分布面积约62100万平方米。分布密度平均29个(306克)/平方米,资源总量19万吨,年捕捞量47500吨。”
据1991年《山东史志.水产志》第52页记载:“毛蚶俗称毛蛤,因壳面被有褐色绒毛状表皮而得名。分布面积及资源量在全省海洋贝类中均占首位,主要分布在寿光等地沿海,分布面积240余万亩,资源量约35万吨”。
生产情况
2010年,寿光毛蚶生产总面积2.7万亩,年产量4000吨左右。
2014年,寿光毛蚶年产量4000吨左右。
产品荣誉
2008年12月,寿光被确认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010年06月,寿光毛蚶通过山东省水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的检验,符合无公害产品质量要求。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寿光毛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在保护区地域范围内的所有毛蚶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寿光毛蚶地理标志,须向寿光市海恒威滩涂贝类养殖专业合作社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外包装上统一使用水产品地理标志(寿光毛蚶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寿光毛蚶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