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洲菱鱼
鲮鱼,[líng yú](学名:Cirrhinus molitorella),俗称土鲮、鲮公,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体纺锤形,侧扁。头短,吻圆钝,须2对。背鳍无硬刺;胸鳍尖短;尾鳍宽,叉形。胸鳍上方有深蓝色带闪光的菱形斑。 鲮鱼为杂食性鱼类,摄食池塘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残饵粪便等,在养殖中起到“清道夫”和增产增效作用。生活在江河中底层,主食着生藻类。不耐寒,水温低于7℃,即亡。生殖季节4-9月,集中于江河中上游产卵。常见体重0.5kg左右,最大4kg以上。
鲮鱼主要产地在中国,在水温较高如珠三角、海南等地区较为常见,养殖成本低、产量大。鲮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钙、镁、硒等鲮鱼是南方重要经济鱼类和池塘养殖对象之一。 该品种具有食性杂、产量高、饲料来源广等特点,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俗称“土鲮鱼”、“鲮公”、“雪鲃”等。淡水鱼。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鱼类。鲮鱼吻圆钝,口向下,体形侧扁而长,虽然外形有些像鲤鱼,但其体长是体高的2.5-3倍,比鲤鱼的体形细长些;鲮鱼的额须十分粗短,与鲤鱼的触须有明显的区别;体色青白,有光泽,腹部银白,颜色较淡,鳍青灰色,但末端呈赫红色。
鲮鱼资源分布的北限地区在北纬25°左右。北纬25°以南的分布区有海南岛、珠江、闽江、澜沧江及元江,其中以珠江西段为最多。鲮鱼和非洲鲫鱼一样,水温低于7℃就死亡,低于14℃就不食,最喜在25-30℃的水温中生活,故除福建南部外,只分布在珠江水系、海南岛、台湾、澜沧江和元江一带。
鲮鱼以植物为主要食料,常以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面块等上面刮取着生藻类,包括硅藻、绿藻以及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殖质。鲮鱼喜食猪粪、牛粪、鸡鸭粪、米糠、麸、菜籽饼等。
主要价值
鲮鱼是一种生活在气候温暖地带的鱼类,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在珠江流域,是江河捕捞和池塘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已有好几百年的养殖历史。由于鲮鱼有饲料来源广、适应较肥水体环境、抗病力较强、群体产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为南方池塘养鱼的必养品种。鲮鱼能吃掉水底的着生藻类和有机碎屑,故又称为池塘的“清道夫”,肥水塘更是非养鲮鱼不可。
此鱼因食料不同,故与其他鱼类混养,是起了增产作用的。从前只是利用天然所产的鱼苗进行饲养,西江所产的鱼苗有70%是鲮鱼苗,现在已能人工繁殖。此鱼因不耐低温,所以除福建南部外,还未推广至较北地区进行养殖。鲮鱼作为鳜鱼、笋壳鱼的优质饵料,需求量不断增大,已成为热门养殖品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