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98年(正史唐昭宗兴化元年)绘制的《南诏图传》画卷首第一组图中,南诏第一代主细奴罗(约公元653年正史唐高宗永徽三年前后)之家,其中有两株高大的木本花卉,《图传》中称为“橙花”、“瑞花”。从民族语言、植株形态、花形、南诏国发祥地习俗、气候等多方面考证,“橙花”即云南山茶花,从树的粗度估计树龄在200年左右,照此推算,约在1500年前,即南北朝前期,云南山茶花就引入宫苑栽培,并选出了半重瓣品种。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世纪,西南地区各族先民,开辟了一条民间往来,后来被拓宽的“南方陆上丝调路”,这条通道把蜀地丝绸等特产,经过云南运往缅甸、印度。它是由后来所称的“灵光道”、“五尺道”和“永昌道(又称博南道)”组合而成,统称“蜀身毒道”(身毒即今印度),这一条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却早于我国北方陆上丝绸路两个世纪。这也是一条各民族南来北往的走廊。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往中,相互影响、融合,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野生植物引种,驯化、改良、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滇中到滇西古道沿线分布的原始单瓣滇山茶逐步不断引种驯化成为园艺栽培植物。
云南山茶花虽然在南北朝时就已引入庭园,而在明朝以前,有关她的记载,诗词极少。明万历年间(1610年)云南巡桉邓渼的《茶花百咏诗》中说“因考唐人以前,此花独不经题咏,以辟远故不通中土,遂使奇姿艳质沦落无闻……”他更赞美云南山茶花为“十德花”即妖而不艳、长寿、高大、肤纹苍润、枝条如龙、蟠根离奇、丰叶如幄、有松柏操、花期长,插瓶水养十余日。这是对云南山茶花花德的全面总结,并成为后世赞颂茶花的著名典故。明代入滇为官,经商的人渐多,有关云南山茶花的记载,诗词日益增多,更促进了云南山茶花的发展,为嘉靖年间,巡滇户部侍郎顾养谦感叹曰“滇中花事之盛,为中原所未有,山茶数以万计,映日如锦”。明末名僧担当的《山茶诗》“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清代吟诵云南山茶花的诗词更多。林则徐是禁烟,抗英有功的民族英雄,却被革职,下放新缰4年,道光27年(1847年)平反成为云贵总督,这时林已是积劳成疾的62岁老人,在昆两年间,为民做了很多好事,道光29年正月十七日,林邀约云南巡抚程晴峰等友人畅游昆明近郊万寿寺赏茶花,写下了“滇中四时常见花,经冬尤喜红山茶。奇观首数塔密左(地名),树大十围花万朵。……”的名句。现代杰出学者郭沫若1963年来昆时逢茶花盛开,写下了“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始见满城霞。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
从上述资料看出,云南山茶花是我省栽培古老的特有又有特色的木本花卉,也是极富民族特色和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至千年不衰。在花卉业竞争剧烈的年代,极有发展前景。我国较有成就的花卉企业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实践,认为,在进行新品种开发时,要注意把有文化内涵的民族产品,进行商品化生产和商品化开发。云南山茶花是道地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厚的名花,但商品化生产和开发,则与社会发展,花卉业的高速发展有很大差距。
关于山茶花的栽培历史,大家是不是了解的差不多呢?喜欢特产传说的朋友们,请多多关注支持我们,每期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特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