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沫
甜沫是起源于豫北地区豆沫,后流传至山东济南特色传统名点,大众粥类美食,泉城二怪之一。
甜沫是一种以小米面为主熬煮的咸粥,济南人又俗称之为“五香甜沫”。在济南的众多小吃中,甜沫是最具特色的“招牌”名优小吃。
简介
游玩济南,除了欣赏泉水甲天下的“奇”,莫忘品味济南特产的“怪”——泉城二怪。泉城二怪是到济南必品尝的美食,也是济南岁月传承的特产美食:一怪是茶汤,叫茶却不是茶。茶汤,以小米为主料炒制而成,因如冲茶一般,沸水一冲即熟,故名茶汤。一怪是甜沫,味道却不甜。甜沫,是一种咸粥,粥做好后主人会问“再添么儿”,指的是添加粉丝、蔬菜、豆腐丝之类的辅料,后来人们谐音成“甜沫”,因此甜沫口味是咸的,不是甜的。茶汤非茶,米香四溢更胜茶。甜沫不甜,阅尽五味方得甜。
甜沫的来历之一
· 明初,(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设光禄寺为礼仪祭拜之地,为了祈福江山
社稷,光禄寺研制了一个以稷(小米)为基底的粥,命名为茶汤。在祭祀拜天之时,赐文武百官各一碗,敬畏上天。
· 1457年(明代天顺元年),德王是英宗次子,为关切次子,英宗命光禄寺将此膳食技艺传到济南德王府,德王府与秦府私交甚好,将茶汤技艺传至秦府,秦府将其改善为山东茶汤。并又在茶汤的基础上,运用府上的膳食文化,在小米面里加入姜与胡椒,演化出了香辣的小米粥,并称之为甜沫。周围邻居都听说秦府有两个很怪的食物,有个茶汤但不是茶,有个甜沫但不甜。于是,“泉城二怪”开始流传开来。
甜沫的来历之二
明末清初,战乱连年,大批难民纷纷拥入济南,
有一家田姓小粥铺,经常舍粥赈济,灾民互相传告,来粥铺喝粥救命者增多。粥铺难满众求,便在粥内加入大量的菜叶并咸辣调料。灾民每当端碗盛粥前,见煮粥的大锅内泛着白沫,便亲切地称之为“田沫”,就是田老板赈舍的粥。时有一外地来济赶考的落难书生,也来此求得此粥,食之甜美无比,心想“甜沫”果不虚传。后来书生考取功名做了官后,又专程来济再喝甜沫时,已无昔日感觉,问其因,老板答称实是“田沫”,田姓之粥的意思。官员恍悟,当初只听音而未辨字迹之误所致,于是题写“甜沫”匾额,并吟诗一首:“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从此这种带咸味的粥便叫“甜沫”了。看来,只有亲临其境,喝上这种美味的咸粥,才能感到甜沫一名的来历吧!
甜沫来历之三
“甜沫”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最能“自圆其说”:最早并不叫“甜沫”,而是叫“添末儿”——粥做好了,再添上点粉条、蔬菜、花生、调料之类的“末儿”,一尝,味道好极了!“添末儿”就传开了。后来人们才依其谐音雅化成了“甜沫”。
做法
常用方法:甜沫的做法,除主用小米外,辅料有花生米、粉条、豇豆、五香豆腐干(豆腐皮也可)、菠菜。小米洗净,用水泡两小时,加水磨成水糊(直接用小米面调成糊状也可以);花生米、豇豆煮熟,捞出后控净水;菠菜洗净后,撕成大片,五香豆腐干切成薄片;粉条用水发好。
锅内放花生油烧到七成熟,连油倒进碗内。大锅内放水,烧沸后放入八角等五香料、精盐,稍煮后捞出五香料不用,再放五香豆腐干、菠菜、粉条,水沸后立即倒入小米糊,边倒边搅,加盖煮约20分钟,开锅后,把炸好的油倒入锅内,加入熟花生米、豇豆,用勺搅动,炉火熄灭,即成甜沫。 [1]
正宗方法:正宗的甜沫得用新磨出来的小米面儿加上新碾出来的棒子面(也就是玉米面)熬出来的,再往里边加花生米、豆腐皮丝,粉丝、菠菜叶,一样都不能少,就叫了甜沫,以前再讲究一点的甜沫还放上一点点核桃仁,调味主要是盐,白胡椒面。花生油炒葱姜碎,炒香,加水或者高汤,小米面加玉米面混合,加水搅开,锅里的水或高汤开锅后,慢慢倒入,搅均,熬制10-15分钟。
健康功效
小米:安神、和胃、补虚
菠菜:平肝、止血、润燥
玉米: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利肝胆,延缓衰老等功能
花生:滋养补气、延缓脑功能衰退、滋润皮肤 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 利水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