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特产品牌公众评选活动组委会了解,沙井人养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渔民利用瓦片、石头开创了最早的人工养蚝方法。到清朝乾隆年间,海水退缩,盐场被取消,大批养蚝场区应运而生,至光绪年间,沙井被正式建制,“沙井蚝”从此名扬天下。
20世纪70年代,全县(宝安县)有蚝田4万多亩,蚝船四五百艘,年产蚝量七八万担,占广东省蚝产量一半多。
据中国特产品牌公众评选活动组委会了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沙井蚝业逐步形成了打山口、流水定作息,集体协作等生产习俗和蚝壳砌墙、上香礼拜天后等生活习俗,有一整套成熟的养殖和加工技术,形成了种蚝、挒蚝、搬蚝、撒蚝、屯蚝、扑蚝、捡蚝、开蚝等传统工序。同时,由于代代养蚝、制蚝、品蚝,沙井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蚝文化”。
据中国特产品牌公众评选活动组委会了解,沙井蚝豉分为生蚝豉和熟蚝豉两种:每年冬至前后收获的鲜蚝通常用阳光直接生晒的方法制成生蚝豉,是蚝豉中的精品,特点是个大结实,色泽金黄;而次年农历二月前后收获的生蚝则通常制作成熟蚝豉,方法是先把生蚝在大锅里煮10分钟,然后再进烘炉内烘烤四五个小时。熟蚝豉的颜色要深一点,个头也小一点。
据中国特产品牌公众评选活动组委会了解,,2005年,深圳市已将“沙井蚝”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6年申报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广东粤剧、佛山舞狮、沙湾飘色一样,沙井蚝文化也将流传后世。
在沙井本地方言中,蚝与“好”“豪”谐音,有“好市、富豪”之意蕴。据廖虹雷介绍,现在沙井逢年过节、庆典祭祀或生意人开张大吉都有送蚝干的习惯。“蚝豉加发菜一起烹饪,寓意好事发财;蚝豉和莲藕一起煲汤,寓意好事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