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貂
紫貂(学名:Martes zibellina):体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千克,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属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体毛柔软,无斑纹。前后足均5指(趾);爪锋利,不可伸缩。
紫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
经济价值
貂皮为名贵裘皮,且为中国传统的出口裘皮种类之一。在国际毛皮商品中,貂皮价格最高。世界商人把貂皮当黄金一样储备,因而也有“软黄金”之称。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侍从们爱用貂的尾巴来做帽的装饰。《晋书˙赵王伦传》中记载,当时由于任官太滥,貂尾不足,就用狗尾代替。因此人们讽刺道:“貂不足,狗尾续。”,“狗尾续貂”这句成语就来自于此。在清朝,有过严格规定,只有高官显爵才能穿着貂皮,以少数毛皮来抬高少数统治者的身价。实际上,当时官府垄断了貂皮的生产,因此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说法:“头品玄狐二品貂、三品四品穿倭刀。”(倭刀是青狐的别称,毛色兼黄黑,贵重次于玄狐)。
紫貂是一种珍贵而稀有的毛皮兽。在中国被誉为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早在1929年,前苏联解决了紫貂的笼养繁殖问题,并实现企业化饲养经营,它被定为首要发展品种之一。俄罗斯紫貂皮年产量约15万张,在国际上处于垄断地位。从1957年开始中国在北京房山野生动物饲养场、辽宁金州野生动物饲养场、吉林省特产研究所等单位引进野生紫貂驯养,1965年首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获得笼养繁殖成功。以后集中在该所进行研究和扩繁,已成为全国惟一的紫貂种源基地。由于紫貂皮历来是毛皮中的珍品,驰名中外,被誉为毛皮之冠,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一直比较平稳,每张皮售价为150-300美元。随着世界范围内需求量的增加,养殖紫貂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