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烧鸡
刘美烧鸡——自清末至民国初年,乐亭人在东北经商、习商的很多,随着迎来送往活动的日益频繁,县城及集镇的饮食业也日渐兴隆起来。据县志记载:至“七·七”事变前,县城饭馆有34家,各集镇24家,赶串集的小饭摊多达120个。为招揽顾客,各家都苦心经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或创出了自己独特的风味食品,如吊桥缸炉烧饼、岑科饺子、刘美烧鸡等,都是名噪当时的美味小吃。不仅本地群众喜食,而且还成为人们馈赠亲朋的礼品,在京东特别是东北一带也颇负盛名。
那么,享誉百年的特色食品“刘美烧鸡”是如何创业传名、延续家业进而走向兴业辉煌的呢?
清朝光绪年间,在乐亭县古河乡的李各庄村,有一户刘姓人家世代以煮“卤煮肉”为生,生活虽不富裕,但也衣食无忧。当家人叫刘殿富,膝下一子名唤刘俊。从小耳濡目染,年轻的刘俊跟父辈学会了全套煮制熟食的手艺。刘殿富年迈之时,刘俊继承了这份家业。和父辈不同的是,他已经不满足于乡下小村那勉强糊口的清淡经营,便携妻带子从乡下小村迁往乐亭县城,落脚在城关南大街,撑开铺面,挂上铺幡,起名“刘记烧鸡铺”,专做烧鸡生意,并以此谋生。 刘俊不但头脑灵活,而且敢于创新,在继承父辈煮制熟食配方的同时,潜心琢磨、根据民众喜欢的口味,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加入多种提神醒脑、健脾开胃的名贵调料,使烧制出来的烧鸡风味独特,别具一格。
每当清晨或夜幕降临的时候,刘俊便会背上凉匣,走上街头,沿城里的大街小巷高声叫卖。一声声清脆地叫卖声便回荡在小城的上空。如今年长的乐亭人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刘俊当年那带有特色的叫卖情景:“卤煮鸡哟呵……卖烧鸡仔儿哟!卖飞拉搭卤鸡……喽!”那时候叫飞拉搭鸡,鸡头、翅膀、鸡腚支椤着,既不好看,又不好摆放,买了拿着也不方便。怎样才能使做出的烧鸡既好吃又好看呢?经过反复揣摩、摆弄,刘俊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白条鸡下锅前,先用刀背将两只鸡腿敲折,然后将爪子并拢塞入掏空的鸡腹,再将左翅向背部一别,将右翅从鸡脖子上的切口处穿入,从鸡嘴里穿出,然后将鸡头、鸡脖回转过来顺鸡翅的弯曲贴于鸡背的侧面,这样整形后烧鸡紧凑、饱满,看上去真好似一个丰满酣睡的裸鸡在侧卧栖息,既漂亮,又好摆放。 在当时的乐亭古城里,做熟食生意的铺子不下十几家。各家的熟食中当然都少不了烧鸡,而刘俊开的“刘记烧鸡铺”的烧鸡集色、香、味、形于一身,一时间成为人们餐桌上最受青睐的佳肴,街头上人们到处传扬,赞誉说“冀东烧鸡,当属刘美”。头脑灵活的刘俊便借题发挥,索性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美,店铺的铺幡便扯起了“刘美烧鸡”四个大字。
自此,刘美烧鸡的名字便不胫而走,传遍了京、津、唐、秦及东北各地。刘美老先生于l955年去世。如今,刘美烧鸡作为一种乐亭的特色名食被载入《乐亭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