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包子陕西省的一种名食。以渭南所制最为驰名。清代光绪年间,渭南时辰包子创始于清乾隆年间,但那时不叫时辰包子,到了光绪二十九年(年),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的名手叫张坤,他家的包子特别味长,每天争尝名品的食客络绎不绝,排成长龙,一过上午时,就买不到包子了。因此人们就给这种包子加上时辰两字,尔后约定俗成,流传至今。张师傅每日做包子有定数,到上午九、十点钟即已售完,买包子要讲一定时辰,故此包子习惯称为时辰包子。以后时辰包子的质量又有提高,到本世纪三十年代,王德本制作的时辰包子更讲究技术和风味,人称他制的包子为气死坤包子。
清朝时,离渭南城三十里的一个村庄里,住着一家人。这家人只有老母、儿子、媳妇三口。母亲年已七十,是她在老伴死后、茹苦含辛,一把屎、一把尿将儿子抓养成人的。儿子柳春发很孝顺,媳妇李香兰也很贤德。
有一年秋天,老母病倒在床,小俩口白天黑夜尽心服侍。儿子端去红苕稀饭,老母不想吃,媳妇又端去荷包鸡蛋,老母还是不想吃。
时辰包子媳妇伺老母想吃什么?老母回答说想吃城里的包子。春发说好,明天我就去买。第二天春发吃过早饭就起身赶路,准知走到包子铺门前已经午时,店门早就关了。第三天,天才麻麻亮,春发就起身赶路,准知走到包子铺前,最后一笼又刚刚卖完。
第四天,鸡叫头遍,春发就起身赶路,他一路连走带跑,直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这一次功夫不负孝心人,走到正当辰时,包子刚刚下笼。他连忙买了十个。得到包子后,他心里高兴,就买了一张红纸,借店家的笔墨写了一首小诗贴在包子铺门口。这诗是
城里包子香又香,
想买包子敬老娘。
午时已时都错过,
正当辰时才赶上。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家的包子称为时辰包子。
现在渭南东大街开了一家国营渭南时辰包子馆,保持了这一小吃的传统风味。你若有兴趣,可以去品尝品尝。
关于渭南时辰包子的来历,大家是不是了解的差不多呢?喜欢特产传说的朋友们,请多多关注支持我们,每期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特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