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大黄蚬
东港大黄蚬,辽宁省东港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东港大黄蚬是中国仅存的优质中国蛤蜊物种,集中生活在鸭绿江口渔场。鸭绿江口渔场海域所独有的海洋水文、海水化学、海洋生物等海况条件和独特的海域环境,造就了东港大黄蚬特有的品质特色。壳顶为紫色,突出背缘,偏向前缘。东港大黄蚬内在品质为壳薄肉厚,肉质细嫩、肉体肥大、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口味佳。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东港大黄蚬”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东港大黄蚬学名青柳蛤,产于黄海浅海处,外壳呈黄色,其肉也呈黄色,斧型的贝壳,暗黄色的斑纹。蚬肉中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含有微量的钴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较好效果,营养价值颇高。
由于丹东东港附近的海域养分充足,因此这里盛产的黄蚬子比其它地方的个头更大肉更肥,味道更鲜美,营养更丰富。东港大黄蚬与鸭绿江面条鱼并称“丹东双鲜”。
内在品质
东港大黄蚬内在品质为壳薄肉厚,肉质细嫩、肉体肥大、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口味极佳。
历史渊源
东港大黄蚬是东港地区传统的海产项目,过去因加工方式粗放,制作工艺、包装简陋等原因,一度降低了大黄蚬子的“身价”。丹东的加工企业顺应市场变化,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市面上各类真空包装、罐装、烘干即食的独立小包装等精深加工大黄蚬产品受到本地和外地食客的欢迎。
2013年,东港市申报省级贝类出口示范区,养殖基地和加工企业逐年增加,其中加工企业从2家龙头企业发展到12家龙头企业。有7个单位通过无公害产地贝类养殖产地、产品认证,有4个加工企业通过了HACCP认证。
2014年开始,东港龙头企业通过“海洋经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创新平台,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进行多方面的产学研技术合作,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精心指导下,投入资金改造了原有的孵化场,孵化大黄蚬子种苗水体达6300多立方米,一次性孵化大黄蚬子种苗可达30—40亿尾,同时配备了大黄蚬子幼苗饵菌培养室,建立了700多立方米的饵菌生长池,使大黄蚬子种苗从人工繁育、人工培养饵菌(喂幼贝活体饵料)到幼贝喂养、幼贝驯化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2014年07月,农业部决定在全国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1500多个,涵盖种植、畜牧、渔业3大行业和蔬菜、果品、茶叶等22个类别筛选出6个产品进行首批示范样板创建,“东港大黄蚬”作为全国唯一的水产品跻身首批示范样板之列。
2015年11月24至25日,经过农业部专家组现场考核评审,“东港大黄蚬子”示范样板创建各项指标均达到考核要求,同意通过验收,并给予96.5分的高分,成为全国创建的首批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试点之一,并被农业部推荐为:中国/欧盟成员国原产地保护互认产品。
生产情况
2015年,东港贝类年产量达25余万吨,占全市水产品产量的58.2%,东港大黄蚬又是东港市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年产量达1.5万吨。有东港大黄蚬养殖、加工和销售单位70余个,有20余个养殖单位,共有养殖管护专用船100余艘,单船功率都在80千瓦以上。重点贝类加工企业20余家,还有30余家规模较大的贝类经销企业。
2016年,东港市有水产品加工厂104家,其中贝类加工企业82家。全市水产品总产量46.2万吨,其中贝类产量25.8万吨,贝类出口13.2万吨,出口额2.66亿美元。
2017年,东港大黄蚬地域保护面积7.066万公顷,年产量7万吨左右。
产品荣誉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东港大黄蚬”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4年,东港大黄蚬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
2017年,在中国与欧盟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情况的公示清单中,“东港大黄蚬”榜上有名,成为辽宁省惟一入列该清单的水产地理标志产品。
2020年7月20日,东港大黄蚬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
专用标志使用
东港大黄蚬农产品地理标志归辽宁省东港黄海水产品行业协会的养殖、加工和经销者共同所有。东港大黄蚬的养殖、加工和经销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东港大黄蚬”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