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刺人参
刺人参(学名:Oplopanax elatus Nakai)是五加科、刺人参属植物。多刺灌木;高可达3米。叶近圆形,径15-30厘米,5-7掌状浅裂。花序顶生,长约25厘米,密被短刺或刺毛,伞形花序具6-10花,组成总状;花梗长3-6毫米;萼无毛;花柱细长,连合至中部。果倒卵圆形,径0.7-1.2厘米,黄红色,宿存花柱长4-4.5毫米。分布于朝鲜、韩国、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吉林(长白山)。生长于海拔1400-1550米得落叶阔叶林下。
该种根、茎为强壮剂及兴奋剂,它的兴奋作用与人参相同,故有东北刺人参之称。全植株均可入药,主治神经衰弱、抑郁症、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糖尿病、低血压等。
多刺灌木,高约1米,稀达3米;小枝灰色,密生针状直刺,刺长约1厘米。叶片薄纸质,近圆形,直径15-30厘米,掌状5-7浅裂,裂片三角形或阔三角形,上面无毛或疏生刚毛,下面沿脉有短柔毛,边缘有锯齿,齿有短刺和刺毛,侧脉和网脉两面均明显。
主要价值
该种根、茎为强壮剂及兴奋剂,它的兴奋作用与人参相同,故有东北刺人参之称。 [1] 全植株均可入药,性味辛、苦、温。可主治神经衰弱、抑郁症、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糖尿病、低血压等。
开展科学研究,合理开发利用
关于刺人参的研究报道很多,涉及了组织培养、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医药等多个领域。用刺人参新发嫩叶和顶芽对组培快繁培养基进行筛选,以刺人参无根组培苗为试材,应用“促成休眠”法促使刺人参无根组培苗在试管内落叶进入休眠状态。在常温自然光条件下,利用该法在试管内保存刺人参种子资源达37个月;以刺人参带叶柄的叶片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分化、生根及种质保存的最适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对刺人参进行了有性、无性、仿生栽培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结果。医疗领域对刺人参的研究广泛,开发的片剂、针剂、中药组方也较多,这些科研成果对于开展刺人参的人工栽培、开发利用及种质资源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化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由此可见,加强刺人参的科研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理开发利用刺人参资源是实现刺人参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