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特产-艾青饺
艾青饺,浙江传统的地方名点,清明节食俗。宁波地区一带的人们,有个传统习惯,在清明节前后欢喜到野外挖马兰、荠菜、草子(苜蓿)、艾青等野菜调调口味。相传开春季节的野菜对人的眼目有好处,故而就叫做“亮眼马兰”、“亮眼荠菜”……其实这些野菜,不仅能清目,而且具有健胃利脾解毒之功效,尤其是艾青,用来退火消毒,熏杀害虫,民间常作中草药使用。
出现的地区
艾青生长在野外的田坎、河塘岸、溪滩和山坑边,生命力极强。不论是肥沃的土壤里,还是砂石土中,只要有它的宿根存在,就会在春季里抽芽生长。艾青分“真艾”、“野艾”。野艾,又叫乌鹊艾,杆高叶细小,散发臭味,不能食用;真艾,叶呈椭圆形,色浓绿,植株矮壮,有香味。它往往宿根连宿根,一丛接一丛,要是找到生长在腐殖质丰富的地段,挖一竹篮艾青花费的时间并不多。由于它与杂草生长在一起,挖回家后,要细心地剔除杂草和其他杂物。搡艾青团子、艾青饺之前,先用清水把艾青煮熟,并用淘箩把它们的苦汁过滤掉,然后把艾青与熟粳米粉(用蒸笼蒸熟)拌和,放在石臼中搡。
搡艾青团子、艾青饺的热烈场面不亚于过年做年糕,只不过数量要比做年糕少。人们先抬来石臼、石碓,放在公用堂前,用热水洗刷干净。搡时按先后顺序,先照顾家中缺少男劳力的,照顾为不耽误白天干活且家庭子女多的。要搡艾青团子、艾青饺这阵子,大都家庭主妇五更便起床,煮艾青、蒸米粉、炒馅子了。馅子花色品种多:甜的芝麻馅、豆沙馅;咸的盐雪里蕻菜炒瘦肉笋片、马兰或荠菜炒香干粉丝等等。灶间里切、刨、捣、烧各种声响惊醒了孩子们,他们睡眼惺忪地急急起了床,也乐意帮父母干这干那,还尝尝馅子甜不甜?咸不咸?鲜不鲜?喜形于色。天一放明,公用堂前沸腾了:碓起碓落搡动的“叭叭”声,掌碓人用力的吆喝声,呼儿唤女声与说笑声混杂成一片。有先搡好艾青糕团的,急急端到家里,趁热裹团子、裹饺子。孩子们也懂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也包起歪七扭八的团子、饺子。馅子放多了,皮子撑破了,慌忙往嘴里塞,反正人体有个大皮子(肚皮),不会漏到什么地方去。那些巧妇,各显身手,把艾青团子、艾青饺,裹得十分精致,尤其艾青饺,特意捏上精美的花纹边。由于皮子揉得细腻,馅子放得适中,包得光滑,因而看着这些绿色食品,绿莹莹,亮晶晶,玲珑剔透,仿佛一件件翡翠宝石雕塑的工艺品。各家各户把自家手艺成品,分给邻居尝味道,送给亲友当点心,还用来孝敬父母、长辈,共同享受劳动成果。
侨居海外的宁波籍乡亲,每逢清明时节,一定会想起艾青团子、艾青饺和它那清香可口的味道来。
艾青饺的来历
相传,目莲母亲被打入地狱受罪,目莲送食物去给母亲吃,但恶鬼似饿狼,送去的食品全被恶返销抢去吃光,目莲眼看母亲被饿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目莲心头滴血,设法拯救母亲,给母亲弄点吃的。那年清明节前后,目莲上山采野菜给母亲充饥,偶尔发现清香扑鼻的艾蒿青,拿回家中用米粉和青蒸成青团送去给母亲吃,目莲担心青团要被恶鬼吃去,幸亏蒸熟后的青团颜色里里外外都是深青色的,看上去好像是猪粪那样,恶鬼见了青团不屑一顿,目莲母亲方吃到青团,保全了生命。
从此人们视目莲为孝子。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采来艾青做成青饺、青饼扫墓祭祖。目莲救母的传说还编成了目莲戏演出。
介绍与制作
清明时节,越乡人素有吃青饺、青团、青饼的风俗,并十分盛行。青,书称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分细叶和粗叶两种,叶子有香气,不仅可食用,还有止血药用价值。青大致可分板青、棉花青、艾蒿清,板青形似盘菜,叶细味香是做青饺的好东西。
三月清明,桃红柳绿,百花吐艳,青也抽出了新绿,在踏青、扫墓的人群里,还夹杂着采青的人们,她们一手拎着小菜篮、一手拿着小刀,来到郊外的山坡上、田野里采青,约半天时间准能采到二三斤板青。
做青饺先将青冲洗干净,煮熟捣烂、拌进糯米粉,包成饺子状,青饺内馅可分甜咸两种,甜的用食糖和豇豆制作成豆沙;咸的用腌制的九心菜炒肉丝和青笋,或用肉丝和腌九心菜炒香干丝,青饺包成后放进竹制的蒸笼里蒸熟,青饺出笼时青香扑鼻满屋飘香,顿叫你食欲大开,吃起来回味无穷。
民间将青做成"青饺"外,还做成"青团"、"青饼"。青饺不仅是清明时节的祭祖供品,而且是越乡民间的时令美食,不论城镇和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青饺尝尝时鲜,而今在街头巷尾都能买到清香飘溢的青饺,可见,青饺在越乡民间已流传很古很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