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特产-永昌胡萝卜
永昌胡萝卜,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胡萝卜又名“七寸人参”,属伞形科、根菜类作物,原产于亚洲西部。永昌胡萝卜肉质根圆柱形,大小均匀,外形整齐一致;无岐根,无裂口,表面光滑,色泽橙红鲜亮;中芯较细。因其红皮、红心、红肉,又称“三红”胡萝卜。永昌胡萝卜肉质细嫩,质密脆甜,纤维极少,水分适中,适口性好。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锌、铁、钙等及其它多种矿物质。
2012年12月7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永昌胡萝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永昌胡萝卜肉质根圆柱形,大小均匀,外形整齐一致;无岐根,无裂口,表面光滑,色泽橙红鲜亮;根长13-21厘米,横径3-5厘米,单根重100-200克,中芯较细(成熟收获时的胡萝卜芯径在1厘米以内)。因其红皮、红心、红肉,又称“三红”胡萝卜。肉质细嫩,质密脆甜,纤维少,水分适中,适口性好。
历史渊源
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首度出使西域,胡萝卜随开辟的丝绸之路传进汉土中原。因其外形与中原的萝卜相似,个体小,又因来自“胡地”(匈奴人很早时被含糊地被统称为"胡人"),就定名为“胡萝卜”。由此可见永昌种植胡萝卜历史悠久,中原地区的胡萝卜即是由古时属“胡人”地区的永昌县传入中原地区而由此得名的。
永昌胡萝卜在新中国解放前是零星栽培。新中国建立后,永昌县内清河、城郊、河西堡宁远一带的农户在庭院周围利用空地或在小麦地中套种胡萝卜,有黄、白、红三种颜色,品种表面粗糙,芯部较粗,个体大小不齐,没有品种名称,仅是少部分人自食自用。
20世纪60-70年代,永昌县城关镇的北海子、金川东和焦家庄乡南北泉等村镇由生产队在条件适宜地区统一安排种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永昌县胡萝卜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品种随有改进,但种植技术粗放,商品率不高。
20世纪90年代,市场的需求促使永昌胡萝卜成为永昌县最大的农业特色产业,不仅占领当地市场,而且远销到北京、广州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等地。同时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优选新品种,取代老品种。
2000年,永昌县引进日本“黑田五寸人参”新品种统一供种。永昌县农业局编印《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和《收购质量标准》,总结栽培技术,建立产销网络,胡萝卜商品化、规模化生产已经起步。
2001年,永昌县推广无公害、标准化优质胡萝卜栽培技术和胡萝卜优质保鲜贮藏技术,永昌胡萝卜种植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至2005年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2006年,永昌县把无公害蔬菜产业提到新的高度,胡萝卜种植面积的稳步增长。
2008年,永昌县“永昌胡萝卜”注册商标由国家商标局受理登记。
2010年起,永昌县农技中心引进与试验示范推广胡萝卜均衡上市栽培技术,所引进推广的“胡萝卜大拱棚栽培模式”“胡萝卜拱棚+覆膜栽培模式”“胡萝卜地膜栽培模式”比常规露地种植胡萝卜提前上市一个月左右。其商品性和亩产量均高于常规栽培的胡萝卜。
2012年,永昌县农技中心首次引进并成功推广胡萝卜绳带种植技术。
2012年11月21日,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金川东村(永昌胡萝卜)入选《第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2017年7月18日,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永昌胡萝卜)入选《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生产情况
2000年,永昌县永昌胡萝卜种植面积10021亩,平均亩产3500千克,商品率75%,总产量3.5万吨,总收入840余万元。
2001年,永昌县永昌胡萝卜种植面积2.025万亩。
2003年,永昌县永昌胡萝卜种植面积2.05万亩。
2005年,永昌县永昌胡萝卜种植面积2.45万亩。
2006年,永昌县永昌胡萝卜种植面积2.4万亩左右,平均亩产4800千克,总产量9.84万吨。
2013年,永昌县永昌胡萝卜种植面积2.34万亩,总产量9.2万吨,露地常规种植胡萝卜平均亩产3000-4000千克,地膜胡萝卜平均亩产4500-5100千克。
产品荣誉
2000年,永昌县被国家审定为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胡萝卜被确定为主要产品之一。
2002年,永昌胡萝卜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证书。
2003年,永昌胡萝卜在中国(北京)首届沙产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被评为“名优产品”。
2012年12月7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永昌胡萝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3年,“永昌胡萝卜”入选农业部《2013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2023年9月,入选2023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专用标志使用
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永昌胡萝卜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