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杂色蛤
庄河杂色蛤,辽宁省庄河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庄河杂色蛤生长的海域地理条件优越,即气候、海域底质、水质以及饵料等方面都非常适合杂色蛤的繁殖和生长。庄河杂色蛤俗称“蚬子”,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秋冬季节更加肥美。其贝壳呈现卵圆形,体型较大,壳薄,壳面有棕色、褐色、黄色、黑色等斑点和花纹,又因出产于庄河海域,故名庄河杂色蛤。庄河杂色蛤肉质致密有弹性,体液丰富新鲜,味道鲜美。
2010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庄河杂色蛤”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外在感官
庄河杂色蛤的贝壳呈现卵圆形,体型较大,壳薄,壳面有棕色、褐色、黄色、黑色等斑点和花纹。商品杂色蛤体长3—7厘米以上。庄河杂色蛤品质基本要求:产品新鲜洁净,呈固有形状及色泽,壳微开,受惊吓后迅速闭合,斧足与水管伸缩灵活,肌肉组织致密有弹性,呈固有色泽,体液丰富新鲜,具固有气味,产品不含泥沙。
内在品质
庄河杂色蛤营养价值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须的多种营养元素。
历史渊源
庄河杂色蛤养殖历史悠久,多年以来一直是庄河地区主要出产的水产品之一。由于庄河市特有的自然环境,物产丰富。庄河杂色蛤的烹食方法经历了多代传承,以其鲜美的味道闻名,在当地有“天下第一鲜”之誉。
20世纪50年代,全国大中专院校把庄河杂色蛤编入教科书,确定庄河杂色蛤为特有品种。
20世纪50年代初,庄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始对“庄河杂色蛤”进行了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庄河杂色蛤养殖开始实行封滩育贝,改变了庄河沿海群众千百年来自由下滩采贝的习惯。
20世纪60年代初,庄河杂色蛤开始呈现高产状态。
20世纪80、90年代,庄河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杂色蛤人工和养殖新技术的推广,使贝类年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
2005年,庄河市制定出《庄河杂色蛤企业标准》。
2006年,庄河市向农业部申报国家行业标准。
生产情况
2010年,庄河杂色蛤养殖总面积40万亩,年产量20多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人民币。
产品荣誉
2004年,庄河杂色蛤的养殖技术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庄河杂色蛤获国家商标总局注册。
2010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庄河杂色蛤”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