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白芍
中江白芍,四川省中江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中江白芍栽培历史悠久,中江县自然气侯和土壤生态条件优越,有利于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栽植历史悠久、发展快、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一直是中江县出口创汇的道地药材。中江白芍具有干品根粗状结实,质地坚实,不易折断,气微,味微苦、酸,药用成分高等特点。2011年4月,中国特色之乡组委会正式授予中江“中国芍药之乡”称号。
2013年09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中江白芍”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品质特性
中江白芍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具有根粗、肥壮、质坚、体重、粗足、表面光滑、色泽黄白适度、内心白色等特点,其有“银心”白芍之称。中江县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适中,产地土壤主要为紫色土,土壤质地适中、酸碱适宜,速效磷和有效铁、锰、铜含量充足,非常适合中江白芍无公害生产的要求。中江白芍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其大面积人工栽培的单位产量、药品效价、根条色泽、外观形态居中国之冠,享誉中外。
《芍药》(杨俊、方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1版)称,白芍历史上的地道产区为安徽亳州(亳芍)、浙江杭州(杭芍)、四川中江(川白芍)。《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卢赣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版)载:浙江所产为杭白芍,为著名地道产品,安微所产为亳白芍,四川所产为川白芍或中江白芍,均为名品;川白芍,认为产于中江者为最佳,名为中江白芍,其外皮光滑,白里透红;产于渠县,达县一带为渠县白芍,外色呈淡棕,表面粗糙,产于铜梁等地为铜梁白芍,品质较次;其它产地,如山东菏泽产,似于亳芍,湖南所产,则似于川芍,但不及中江白芍。《中国中药区划》认为,独具特色的中江白芍,其品质优良,具有根粗、肥壮、质坚、体重、粗足、表面光滑、色泽黄白适度、内心白色等特点,有“银心”白芍之称。《中药商品鉴定学》载明:“川白芍断面粉红细腻,有菊花纹,味较浓,药效高”。
药用价值
白芍为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芍药,根(多为栽培品)供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载,白芍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是中医传统常用要药。研究表明,根以含芍药甙为主要的有效活性成份(3.3—5.7%),还含有少量羟基芍药甙、苯甲酰芍药甙、芍药内酯甙、芍药新甙等等,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心肌SG的摄取和心营养性血流量,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及降低血压、引起睡眠、反射消失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因血虚肝旺引起的头痛、头晕、胸肋疼痛、耳鸣、烦躁、泻痢腹痛、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血汗盗汗及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的治疗。近年来,对白芍与人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白芍与人参均有抗应激、抗疲劳、镇静,增进学习和记忆能力,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抗辐射,抗肝毒性,抗炎等作用;而白芍却在镇静,治疗乙肝、改善睡眠等方面优于人参。
历史溯源
中江白芍习称川白芍、又名中江芍,与杭白芍(浙江杭州)、亳白芍(安徽亳州)齐名,栽培历史悠久,是中江县出口创汇的地道药材。
中江白芍栽培,源于清乾隆时期,始载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中江县志》(嘉庆版)。清宣统二年(1910年),县内输出药材岁收白银25504两。
民国元年(1912年),岁产干芍100余吨。民国十五年(1926年),种植白芍1000亩,总产近200吨,远销国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种1133亩,总产400余吨,亩产250千克,外销150余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种247亩,总产52.75吨,亩产214千克。
1956年夏,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植物专家三人到中江辑庆二村考察白芍生产。
1959年,原石垭公社建立白芍生产队,又称“白芍农场”。
1977年,种1472亩,总产804.8吨,亩产547千克,为解放后亩产最高年。
1985年,减为530亩,总产150吨,亩产283千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专家和客商又多次来中江考察并签订贸易协议,中江白芍85%出口日本,从此,中江白芍优质商品饮誉东南亚,并成为中江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类型。
2000年3月,中江县人民政府以(2000)13号文件,请德阳市政府转呈四川省政府将“优质无公害中江白芍产业基地”项目列为省重点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提出了“优质无公害中江白芍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2001年12月,中江县农业局也以“中江白芍优质无公害生产基地”向省上呈报。
为保证中江白芍的质量和市场地位,中江在2005年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后,又于2006年制定《中江白芍》、《中江白芍产地环境条件》、《中江白芍生产技术规程》三项地方标准,建立了标准化生产体系。
2008年,中江成功注册“中江白芍”原产地证明商标。中江已经成为全国标准化、无公害白芍产销基地。
2010年起,中江提出打造“中国情花源中国芍药谷”,建设芍药谷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以中医药养生为特色的芍药主题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品牌。芍药谷景区是四川乃至中国最大的白芍种植区。已经完成整体规划,集中种植了红色类、粉色类、白色类等芍药品种近1万亩,投入500多万元加快农业生产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度,“万亩芍药花海”的国家4A级特色乡村旅游区已初具雏形。
2013年,中江县举办首届芍药花生态旅游节,至2017年,芍药谷主景区共接待游客168万人次,旅游直接经济收入5.3亿元,拉动全县旅游收入21.2亿元。
生产情况
1999年,中江白芍种植面积达到5000余亩。
2007年,中江白芍种植面积达11210余亩。
2010年,中江白芍种植面积达2.53万亩,总产量7590吨,总产值3036万元。
2017年,中江芍药谷风景区核心面积2.5平方千米,中江芍药谷芍药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是中国最大的白芍种植区。
中江白芍
产品荣誉
2003年,中江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县。
2005年,中江获“全国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称号。
2011年,中国特色之乡组委会正式授予中江县“中国芍药之乡”称号。
2013年09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中江白芍”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中江白芍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中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中江白芍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